《中醫詞典》解釋「龍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疽

龍疽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癰疽之一,特指發於背部胃俞穴或腎俞穴部位的癰腫。此病名首見於南北朝時期《劉涓子鬼遺方》卷一,載:「龍疽發背起胃俞或腎俞,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意指若癰疽成膿後未及時潰瀉,拖延至二十日則預後凶險;若病程至九日,膿已成,則可刺破排膿。

病因病機
龍疽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導致氣血壅滯,經絡阻塞,熱毒蘊結於背部胃俞、腎俞等穴而成。胃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胃腑之背俞穴;腎俞亦屬膀胱經,為腎臟之背俞穴。此二穴與臟腑氣血相通,若邪毒滯留,易化熱腐肉為膿,發為癰疽。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紅腫熱痛,根盤緊束,逐漸腫勢高突,伴隨發熱、口渴、煩躁等全身症狀。若膿成未潰,則疼痛加劇,按之應指;若膿出黃稠,則為順證;若膿稀色敗,或久不潰散,則屬逆證,預後較差。

辨證與治療

  1. 初期(未成膿):宜清熱解毒、活血散結,可選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2. 成膿期:膿已成而未潰者,宜托毒透膿,方用透膿散;若局部軟而應指,可切開排膿。
  3. 潰後期:膿出後宜補益氣血、生肌收口,方用托裡消毒散或八珍湯加減。

相關名詞辨析
龍疽又稱「中搭手」,因癰發於背部,患者反手可觸及而得名。與「上搭手」(發於肺俞穴附近)、「下搭手」(發於肝俞或脾俞附近)同屬背部癰疽,然因部位不同,所涉經絡臟腑各異,治法亦有細微差別。

龍疽之辨治,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審其寒熱虛實,並注重經絡穴位與臟腑關聯,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