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龍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泉

龍泉,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千金要方》,乃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的別稱。然谷穴定位於足內側,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為腎經之滎穴,五行屬火,具有滋陰降火、通調下焦之效。

經穴特性與功能

  1. 穴名釋義

    • 「龍泉」之名,喻其如龍潛深淵,能調動腎水,清熱利濕。
    • 「然谷」則取自「燃穀」之意,因穴居足內踝前大骨(舟骨)下凹陷處,如穀物燃燒之狀,與其屬火之性相應。
  2. 經脈歸屬

    • 屬足少陰腎經,為滎穴。《難經·六十八難》云:「滎主身熱」,故本穴長於清虛熱、瀉腎火。
  3. 主治範疇

    • 陰虛火旺:如骨蒸潮熱、盜汗、咽喉腫痛。
    • 下焦病症:遺精、小便不利、月經不調、陰挺。
    • 局部疾患:足跟痛、下肢痿痹。
    • 急症應用:古代醫籍載其可治「小兒臍風」,現代臨床亦用於糖尿病、膀胱炎等屬腎陰不足者。

刺灸方法

  •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感可向足底擴散。
  • 艾灸: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虛寒證。

配伍應用

  • 配太溪、三陰交,滋腎陰以退虛熱;
  • 配中極、膀胱俞,通利水道以治淋證;
  • 配復溜、照海,療陰虛喉痹。

古籍考證

  • 《針灸甲乙經》稱其「然骨」,強調其解剖位置;
  • 《醫宗金鑒》歸納其主治「消渴」及「陰挺」,反映其調腎與任脈之關聯。

此穴別名「龍泉」,既蘊藏傳統文化意象,亦體現中醫對經穴多重功能的理解,臨床運用需結合辨證,以發揮其滎穴瀉熱之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