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龍入虎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入虎口

「龍入虎口」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記載於明代《小兒按摩經·諸穴治法》,屬傳統推拿術語,其名取象於操作時醫者拇指與患兒手掌之形勢關係。此法專用於刺激「板門穴」(位於手掌大魚際處,屬小兒推拿特定穴),以調和氣血、疏導經絡,臨床應用依推按方向不同而功效各異。

操作要領
醫者以大拇指(喻為「龍」)沿患兒板門穴施力:

  1. 外推法(從腕橫紋向拇指根方向):性偏清瀉,主退熱、解表,適用於外感發熱、煩躁不安等實熱證。
  2. 內推法(從拇指根向腕橫紋方向):性偏收斂,主鎮驚安神,善治四肢抽搐、肌肉跳動等風動之症。

中醫理論基礎
板門穴屬「脾胃區」要穴,脾主肌肉、胃主受納。外推可瀉陽明經鬱熱,符合「熱者寒之」治則;內推則能引氣歸元,平肝息風,暗合「急則緩之」之理。此手法通過調節手足陽明經氣機,間接影響肝經(主筋),故對小兒驚風、積滯等症具雙向調節作用。

延伸應用
古典文獻雖未明載,然後世醫家結合藏象理論,擴展其用於:

  • 疳積:配合補脾經,內推板門以健脾消積。
  • 夜啼:外推板門佐清心經,導心火下行。

此手法體現中醫「同穴異治」思想,亦反映小兒推拿「輕靈透達」之特色,以簡馭繁,契合「小兒臟腑清靈,隨撥隨應」的生理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