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腹脹

產後腹脹為婦女分娩後常見病證之一,屬中醫「產後病」範疇,首見於清代沈明宗《醫征女科附翼金匱》。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及瘀血內阻相關,臨床表現以腹部脹滿不適為主,可伴隨食慾不振、噯氣嘔逆等症狀。中醫辨證多分為飲食停滯瘀血阻滯兩型,治法各異。

病因病機

  1. 飲食傷脾:產後氣血虧虛,脾胃運化力弱,若過食肥甘或生冷,易致食滯中焦,氣機壅塞,升降失常,遂生腹脹。
  2. 瘀血沖逆:惡露排出不暢,敗血瘀阻胞宮,沖脈之氣上逆犯胃,脾胃受擾,氣血運行不暢,因而脹滿。

辨證分型與治療

1. 飲食停滯型

  • 主證:脘腹脹滿、厭食納呆、噯氣酸腐、嘔吐未消化食物,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 病機:產後脾胃虛弱,食積不化,濁氣壅滯。
  •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 方藥平胃散加味(蒼術、厚朴、陳皮、甘草)佐以消導之品,如香附理氣,人參補益脾氣,麥芽、神曲助消化,乾薑溫中散寒。

2. 瘀血阻滯型

  • 主證:腹脹按之痛甚、嘔吐物帶血腥味、惡露量少色暗或夾血塊,舌質紫暗,脈弦澀。
  • 病機:瘀血內停,沖氣上逆,胃失和降。
  • 治法:活血化瘀,調氣和胃。
  • 方藥抵聖湯(赤芍、澤蘭活血祛瘀,半夏、陳皮降逆和胃,人參、甘草補氣扶正),可酌加當歸、川芎以增強化瘀之效。

其他相關理論

  • 氣血關係:產後多虛多瘀,氣血失和為腹脹之根本。《婦人大全良方》強調「產後百節空虛」,治療需顧護氣血,避免過用攻伐。
  • 經絡影響: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腹部,若產後調攝失宜,經氣鬱滯,可加重腹脹,針灸取穴如中脘足三里等亦有助疏通脾胃氣機。

此病證需細辨虛實,飲食停滯者以消導為主,瘀血為患則重在化瘀,臨床亦可結合產婦體質,靈活加減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