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龍淵」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淵穴考釋
一、名稱源流
龍淵為經穴別名,首載於《針灸甲乙經》,晉代皇甫謐記其名;至唐代《千金要方》孫思邈轉錄作「龍泉」。此二名實指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後世醫籍多從《甲乙經》之說,歸為然谷別稱。其名取義,當與穴位功能及經脈屬性相關:「龍」喻腎經真陽之氣,如潛龍在淵;「淵」則暗合然谷穴居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之處,猶如深淵聚水,符合腎主水之象。
二、定位與歸經
龍淵(然谷)定位於足內側,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屬足少陰腎經之滎穴。《靈樞·本輸》載:「然谷,然骨之下者也。」其解剖位置在拇展肌止點處,布有足底內側神經及足底內側動脈分支。取穴時需正坐垂足,於舟骨粗隆前下方凹陷處按壓,常有明顯酸脹感。
三、中醫理論與功能
- 五行屬性:
為腎經滎穴,五行屬火。《難經·六十八難》言:「滎主身熱」,故本穴具水火既濟之效,能調節腎陰腎陽平衡。臨床用於陰虛火旺之證,如骨蒸潮熱、消渴(糖尿病)、咽喉腫痛等。 - 主治範疇:
- 生殖系統:療女子月經不調、崩漏,男子遺精白濁,《針灸大成》載其「主陰挺出」。
- 泌尿系統:治小便不利、淋證(泌尿道感染),配委中可加強利水之效。
- 局部病症:足跟痛、內踝腫痛,近取穴配合太溪、照海尤佳。
- 特殊應用:古代醫家用於「小兒臍風」(新生兒破傷風),灸刺此穴以熄風鎮痙。
四、古籍考證與配伍
-
文獻記載:
- 《甲乙經》卷七:「消渴,黃癉,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然谷主之。」
- 《千金翼方》載龍泉(然谷)配復溜,治「無脈症」。
-
針刺技法:
直刺0.5~1寸,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補瀉。明代《針方六集》強調「瀉法宜疾進徐出」,用於實熱證;灸法則多用於虛寒,艾炷灸3~5壯。
五、現代研究與應用
現代針灸學驗證其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作用,用於輔助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症。實驗研究表明,刺激然谷穴可降低血糖,與古籍「主消渴」記載相符。臨床常配伍三陰交、關元,增強滋陰固腎之效。
此穴別名之淵源,體現中醫「以象喻穴」的命名智慧,亦反映腎經穴位在調節人體根本陰陽中的樞紐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