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聾聵」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聾聵

病證名,屬聽力障礙之範疇,指耳竅失聰,輕者為「聾」,重者為「聵」。《景岳全書·卷二十七》云:「耳為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勞血氣,精脫腎憊,必至聾聵。」此病多因腎精虧虛、氣血不足,或外邪侵擾,致耳竅失養,聽覺不敏。

病因病機

  1. 腎精虧虛:腎開竅於耳,腎精充沛則耳聰目明。若先天不足、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則髓海空虛,耳竅失養,發為聾聵。
  2. 氣血兩虛: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或失血過多,致清陽不升,耳脈失濡,聽力漸退。
  3. 外邪侵襲:風熱、風寒之邪上擾耳竅,或痰火鬱結,阻塞經絡,亦可致聽覺失司。
  4. 肝火上炎:情志不遂,肝鬱化火,循經上攻耳竅,灼傷陰液,引發耳鳴耳聾。

辨證論治

  • 腎精虧損:症見耳鳴如蟬,聽力漸減,兼腰膝痠軟、頭暈健忘。治宜補腎填精,方用耳聾左慈丸(《重訂廣溫熱論》)或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酌加磁石、熟地黃、山茱萸等。
  • 氣血兩虛:聽力下降,勞累加重,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治宜益氣養血,方選益氣聰明湯(《東垣試效方》)或歸脾湯(《濟生方》)加減。
  • 痰火鬱結:耳內閉塞感,聽音朦朧,胸悶痰多。治宜化痰清火,方用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合通氣散(《醫林改錯》)。
  • 肝火上擾:突發耳聾,耳鳴如潮,口苦咽乾。治宜清肝瀉火,方選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加減。

針灸療法
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局部穴位,配合遠端取穴如太溪、腎俞(補腎益精)、足三里(健脾益氣)、太衝(平肝降火),以通絡開竅。

聾聵一證,虛實有別,臨證須審因論治,注重調補肝腎、疏通經絡,以復耳竅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