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癃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癃閉
定義與源流
癃閉乃中醫病名,首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靈樞·本輸》稱之為「閉癃」,後世醫家多有論述。《類證治裁·閉癃遺溺》明言:「閉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量少或全然無尿排出者,皆可統稱為癃閉。
病因病機
癃閉之成因複雜,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肺熱壅盛
肺為水之上源,主肅降而通調水道。若肺熱壅盛,失其肅降之職,則水道不通,津液不得下輸膀胱。臨床可見小便點滴而下或全然不通,伴呼吸急促、咽乾、煩渴欲飲,舌苔薄黃,脈數等症。
熱結膀胱
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司氣化。熱邪結於膀胱,氣化失司,則見小便量少而熱赤,甚則閉塞不出,小腹急滿脹痛,渴不多飲,舌苔黃,脈數。
水道阻塞
敗精瘀血阻塞溺竅,致小便閉塞不通,或滴瀝難出,尿中或見瘀點,脈象細澀或細數。此類多見於淋證日久或外傷所致。
臟腑虛損
- 氣虛:中氣不足,升降失司,膀胱氣化無力
- 肝郁氣滯:肝失疏泄,三焦氣機不利
- 陰液不足:腎陰虧虛,化源枯竭
- 腎陽虛衰:命門火衰,氣化無權
- 轉胞:胎氣下迫,膀胱受壓
辨證論治
肺熱壅盛證
治法:清肺潤燥,通利水道
方藥:清肺飲(黃芩、桑白皮、麥冬、車前子、山梔子等)
外治:探吐法開提肺氣,以通下焦
熱結膀胱證
治法:清熱通利
方藥:
- 八正散(木通、瞿麥、萹蓄、車前子等)
- 通關瞿麥湯
- 滋腎通關丸(黃柏、知母、肉桂)
瘀阻水道證
治法:行瘀散結,通利水道
方藥:
- 代抵當丸(大黃、歸尾、生地黃、穿山甲等)
- 桃仁承氣湯
- 牛膝膏
- 蒲灰散
其他證型
- 氣虛小便不利:補中益氣湯加減
- 氣閉小便不利:沉香散加減
- 陰虛小便不利:六味地黃丸合豬苓湯
- 陽虛小便不利:濟生腎氣丸
- 轉胞:舉胎四物湯或腎氣丸
歷史沿革
歷代醫家對癃閉論述頗豐:
- 《景岳全書》強調「當辨其臟氣之寒熱」
- 《證治匯補》提出「一身之氣關於肺,肺清則氣行,肺濁則氣壅」
- 《醫學心悟》指出「癃閉之證,有氣虛、血虛、痰滯、風閉、實熱等多種」
現代發展
當代中醫在傳統辨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對癃閉的認識更為全面。特別在治療前列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等現代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礙方面,中醫藥顯示出獨特優勢。針灸療法如取穴關元、中極、三陰交等,亦常配合藥物使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