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癃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癃閟
癃閟為中醫病名,指大、小便不通之證候。「癃」與「閟」分別代表小便與大便之閉塞不通,二者並稱時,則概括下焦氣化失司所致之二便異常。此病名首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其病癃閟,邪傷腎也。」王冰注釋明確指出:「癃,小便不通;閟,大便乾澀不利也。」《內經吳注》亦進一步闡釋:「小便不通為癃,大便不通為閟。」後世醫家多將「閟」與「秘」互通,故亦作「癃秘」。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癃閟之形成與 腎、膀胱、三焦、大腸 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病機可概括如下:
- 腎氣虛衰:腎主二陰,司二便。若腎陽不足,氣化無力,則小便癃閉;腎陰虧虛,腸道失潤,則大便乾結。
-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受阻,則小便淋瀝不暢;若濕熱壅滯腸道,津液耗傷,可致大便秘結。
- 氣機鬱滯:情志失調或肝鬱氣滯,影響三焦水道通調,導致小便不利;氣滯腸腑則傳導失職,見大便不通。
- 瘀血阻絡:久病入絡,瘀血內停,阻礙水道或腸絡,亦可引發二便閉塞。
證候分型
臨床上,癃閟可依病性與病位分為不同證型:
- 膀胱濕熱證:小便短赤灼痛,小腹脹滿,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腎陽虛衰證:小便點滴難出,大便艱澀,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 氣滯血瘀證:二便不通,脅腹脹痛,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相關病證辨析
癃閟與 癃閉、便秘、關格 等病證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癃閉:專指小便不通,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腎,與「癃閟」中之「癃」同義。
- 便秘:側重大便不通,屬「閟」之範疇,多與脾胃、大腸功能失調相關。
- 關格:為癃閟之重症,表現為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屬上下陰陽格拒之危候。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癃閟,首重辨證,以 恢復氣化、通調水道與腸腑 為要,常用治法包括:
- 清熱利濕:如八正散治膀胱濕熱之癃,承氣湯類方治腸腑熱結之閟。
- 溫補腎陽:濟生腎氣丸適用於腎陽虛衰之二便不利。
- 理氣活血:沉香散、血府逐瘀湯等可解氣滯血瘀之閉塞。
癃閟一證,反映了中醫對二便功能整體調節的獨特理論,臨床需結合四診,細辨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