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攏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攏法

攏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首見於《外傷中醫按摩療法》。其操作方式主要運用雙手掌尺側面(即小指側緣)對合,夾持治療部位的肌肉組織,進行一夾一放的交替動作,亦可於夾起後輕微搖動再鬆開。此法多應用於腹部,但亦可根據臨床需求調整施術部位。

手法特點與操作要領

  1. 施力部位:以手掌尺側面為接觸點,利用雙掌對合之力,形成均勻且柔和的夾持效果。
  2. 動作節奏:夾放需連貫,力度宜緩而深透,避免生硬拉扯。若配合搖動,幅度應輕微,以鬆解局部氣血為度。
  3. 適用肌群:針對鬆軟或輕度僵緊的肌肉群,如腹直肌、腰側肌等,能促進經絡氣血流通,緩解肌肉疲勞或輕度痙攣。

中醫理論基礎
攏法歸屬於「推拿八法」中的「和法」,強調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其作用機制如下:

  • 行氣活血:通過外力擠壓與放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滯血瘀」狀態。
  • 柔筋鬆肌:對肌肉的反覆夾放可緩解筋脈拘急,符合《黃帝內經》「緩則柔,柔則和」之理。
  • 調理脾胃:腹部為脾胃經絡所過,施術於此可間接調節消化機能,契合「腹為五臟之宮城」的理論。

臨床應用
攏法常見於以下證候的輔助治療:

  • 脘腹脹滿:配合摩腹、按揉中脘等穴,助於運化中焦濕滯。
  • 腰背痠痛:施於腰側肌群時,可結合㨰法以增強鬆解效果。
  • 術後腸黏連預防:輕柔的夾放動作能促進腸蠕動,減少組織粘連風險。

此手法講究「柔中帶剛」,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症狀調整力度,以達到「力透腠理而不傷正」的效果,為中醫推拿中兼具治療與保健價值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