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僂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僂附

證名,指行走時背部彎曲、頭部低俯之症象。「僂」意為背部屈曲,「附」同「俯」,即低頭前傾。《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此段經文闡明,膝關節為筋脈匯聚之處,若屈伸功能受限,行走時便會呈現僂附之態,此乃筋脈衰憊之徵兆。

病因病機
僂附多因肝腎虧虛,精髓不足,致使筋骨失於濡養而成。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化,共司筋骨之強健。若肝腎精血虧耗,筋骨失養,則肢體屈伸不利,甚則形體佝僂,行動俯首。此外,長期勞損、年老體衰,或久病耗傷,亦可加速肝腎虛損,誘發此症。

辨證要點

  1. 形體表現:行走時背部彎曲,頭部前傾,身形佝僂,步履艱難。
  2. 伴隨症狀:或見腰膝酸軟、下肢無力、關節屈伸不利,甚則伴有耳鳴、眩暈等肝腎不足之象。
  3. 舌脈特徵:舌質淡或偏紅,舌苔薄白或少苔;脈象多沉細無力,尤以尺脈為著。

治法與方藥
治宜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可選用以下方藥:

  •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填精益髓。
  • 杜仲、續斷、桑寄生:強筋骨,補肝腎,通利關節。
  • 牛膝、當歸:活血養血,引藥下行,以壯下肢筋骨。
  • 龜板、鹿角膠:血肉有情之品,補益精血,峻補元陽。

相關證候
僂附與「背傴僂」、「背僂」等證相似,皆屬形體屈曲之病變,然病因病機略有差異:

  • 背傴僂: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瘀滯,導致背部筋脈拘急,形成駝背。
  • 背僂:泛指背部彎曲之症,或由先天不足,或由後天失養,與僂附之肝腎虛損密切相關。

古籍參考
《黃帝內經》以降,歷代醫家對僂附多有論述,除《素問·脈要精微論》外,《諸病源候論》亦提及「肝腎虛弱,則筋弛骨痿,故屈伸不能,行則僂附」,進一步闡明其與肝腎功能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