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螻蛄串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螻蛄串穴

螻蛄串穴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癤瘡之一類,因其潰破後瘡口形似螻蛄(俗稱土狗)穿行地穴所留之竅道,故得此名。該病首載於清代《外科備要》卷中,與「螻蛄癤」同義,臨床特徵以頭皮或肌膚多發性癤腫為主,其特點為反覆發作、纏綿難癒,瘡口相互貫通,狀如串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螻蛄串穴多因正氣不足,復感風熱濕毒,蘊結肌膚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

  1. 濕熱蘊結: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邪,濕熱內蘊,燻蒸肌表,化毒成癤。
  2. 氣血虧虛: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正氣不固,毒邪留連,致癤腫反覆。
  3. 經絡阻塞:毒邪滯留局部,阻遏氣血,瘡口久不斂合,形成竇道。

臨床表現

  • 初起:頭皮或肌膚生小硬結,紅腫熱痛,漸增大如黃豆,頂端化膿。
  • 潰後:膿液排出,瘡口難斂,周邊續發新癤,或皮下竇道相連,按之膿液旁溢。
  • 病程:纏綿反覆,可達數月,甚則損及深部組織。

辨證分型

  1. 濕熱壅滯證:癤腫紅腫灼痛,膿稠黃,伴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氣虛毒戀證:癤腫平塌,膿稀薄,瘡口晦暗不斂,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方藥

  • 濕熱壅滯: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方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外敷金黃散
  • 氣虛毒戀:治宜托毒生肌、益氣養血,方選托裏消毒散十全大補湯,外用生肌玉紅膏

古籍記載

《外科備要》指出:「螻蛄串穴,其形如蟮穿土,竅竅相通。」強調其瘡竅貫通之特徵,與現代醫學所述之「頭部穿掘性毛囊周圍炎」相似,然中醫更重整體辨治,調理內在濕熱與氣血為要。

此病名雖罕用,然其病理機轉與治法,仍體現中醫「外病內治」、「標本兼顧」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