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螻蛄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螻蛄竄

螻蛄竄為中醫外科病名,屬流痰病之一種,首載於《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其病發於前臂及腕部骨節處,因潰後瘡孔多而深,狀如螻蛄(俗稱土狗)鑽穴之形,故而得名。此病與現代醫學所述之前臂及腕關節結核相似,多因正氣虛弱,痰濕寒凝,深伏筋骨所致。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肺腎陰虛,虛火內灼,煉液成痰;或寒濕外侵,凝滯經絡,痰瘀互結,腐蝕筋骨。病位在筋骨,與肝、腎、脾三臟關係密切。肝主筋,腎主骨,脾虛則痰濕内生,久則化熱成毒,蝕骨穿筋,形成竄道。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隱痛,漸至筋骨痠楚,局部漫腫堅硬,皮色不變,觸之不熱。隨病情發展,腫塊連綴成片,久則破潰流膿,竄通多孔,膿水稀薄夾雜敗絮狀物,狀如螻蛄竄穴。全身可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食慾不振,午後潮熱或寒熱交作,舌淡苔白膩,脈細數或沉遲等虛勞之象。

辨證論治

  1. 初期(痰濕凝滯)

    •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結。
    • 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薄荷、生薑),佐以浙貝母、白芥子等化痰通絡。
    • 外治:太乙紫金錠研末醋調外敷,或陽和解凝膏貼敷,以溫散寒凝。
  2. 中期(化熱潰膿)

    • 治法:托毒排膿,益氣養血。
    • 方藥:人參養榮湯(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熟地、當歸、白芍、五味子等)合透膿散,助正氣托毒外出。
    • 外治:膿成可穿刺抽膿,或切開引流,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
  3. 後期(陰虛火旺)

    • 治法:滋陰降火,填精補髓。
    • 方藥:大補陰丸(知母、黃柏、熟地、龜板)或清骨散加減,配合六味地黃丸調理。
    • 外治:瘡口久不斂合,可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生肌收口。

相關名詞辨析

  • 流痰:泛指骨關節慢性化膿性疾病,多因虛寒痰瘀所致,包括龜背痰、鶴膝痰等,螻蛄竄屬其分支。
  • 附骨疽:與流痰同屬陰疽,但附骨疽起病急,多伴高熱,膿稠;而螻蛄竄病程緩,膿稀夾絮,二者需鑑別。

預後與調護
本病纏綿難愈,易耗傷氣血,治療需注重扶正祛邪。若竄孔深廣、朽骨形成,或需手術清除腐骨。傳統中醫強調「治瘍必治本」,需結合調理脾胃、補益肝腎,方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