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螻蛄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螻蛄癤
螻蛄癤,又稱「曲蟮拱頭」或「螻蛄竄穴」,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屬癤瘡範疇。其名源於癤腫形狀似螻蛄(俗稱土狗)竄行地下所留孔道,或如蚯蚓拱土隆起之狀,多發於小兒頭皮部位,病程纏綿,易反覆發作。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暑熱之邪外襲肌膚,或內蘊濕熱,鬱結於頭皮腠理,致使氣血壅滯,化熱成毒,發為癤腫。若初期失治,膿毒未盡,或瘡口處理不當,致膿液排泄不暢,毒邪深竄,則瘡內形成隔膜,根底堅硬難消,甚則串空頭皮,纏綿難癒。
臨床表現
- 初期:患處見毛囊性丘疹,漸次腫大如黃豆至梅李,根盤堅硬,周圍紅腫灼熱,伴疼痛。
- 成膿期:癤腫頂端軟化,按之波動,自潰後膿液黃稠,然因瘡內隔膜阻滯,膿泄不暢,致癤腫反覆發作。
- 遷延期:若久治不癒,瘡口難斂,膿液浸淫,可致頭皮串空,形成竇道,觸之硬結相連,如蚯蚓竄行。
辨證論治
-
熱毒壅盛證
- 主症:癤腫紅腫熱痛,膿液黃稠,或伴發熱口渴。
-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可酌加黃連、黃芩、赤芍以增清熱涼血之效。
-
氣血虛弱,餘毒未清證
- 主症:瘡口久不癒合,膿液清稀,面色少華。
- 治法:益氣托毒,養血生肌。
- 方藥:四妙湯(黃芪、當歸、金銀花、甘草)加減,可佐白朮、黨參以健脾益氣。
外治法
- 膿成未潰:以千錘膏外貼,促其潰破排膿。
- 瘡口已潰:
- 先以菊花煎湯外洗,清潔瘡面。
- 膿腐未盡者,外敷九一丹提膿祛腐;腐肉已脫者,改用生肌玉紅膏以生肌收口。
- 串空成竇:需以手術剪通竇道,徹底引流,再配合藥線蘸丹藥插入,祛腐生新。
相關西醫認識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穿掘性毛囊炎」,乃毛囊及周圍組織深部感染所致,常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相關,病理可見皮下竇道及纖維化硬結。
螻蛄癤之治療,貴在早期清解熱毒,後期注重托裡生肌,外治需保持瘡引流通暢,避免毒邪內陷。其病理特點與治療原則,體現中醫「既病防變」與「祛腐生新」之學術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