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螻蛄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螻蛄癧
螻蛄癧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見於清代抄本《外科或問》(著者未詳),屬瘰癧之一類。其名源於病竈形狀特殊,結核串生,皮下竄走,狀似螻蛄(俗稱土狗)穿穴之態,故得此稱。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螻蛄癧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或肺腎陰虛、痰火凝滯所致。肝鬱化火,灼津成痰,痰火互結,循經絡流注於頸項、腋下等處,形成結核;若久病耗傷氣陰,則結核潰破難癒,形成竇道或瘻管,呈現「竄穴」之狀。
臨床表現
初起為皮下結核,質硬可動,漸次增大並相互串聯,皮色不變或微紅,按之輕痛。若痰火鬱久化毒,則結核軟化潰膿,瘡口難斂,時流稀薄膿液,或夾有敗絮狀物,甚則形成多發性瘻管,纏綿難癒。
治法
-
內治
- 肝鬱痰凝:宜疏肝解鬱、化痰散結,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
- 陰虛火旺:宜滋陰降火、清熱化痰,方用知柏地黃丸合消瘰丸。
- 氣血兩虛:潰後久不收口者,可選用香貝養營湯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
外治
- 未潰時可用陽和解凝膏外貼,或沖和膏調敷以軟堅散結。
- 已潰成瘻者,可插入紅升丹藥線化腐引流,後期改用生肌散促瘡口癒合。
與瘰癧之異同
螻蛄癧屬瘰癧之特殊類型,二者皆因痰毒結聚而生,然螻蛄癧更強調「竄穴」之病態,常伴多發性瘻管,病情較為纏綿。古籍中亦稱「鼠瘻」「串瘡」,與現代醫學之「淋巴結結核」「皮膚瘻管」等病有相似之處。
此病記載雖簡,然其病理特徵與治法,均體現中醫對痰核、瘻瘡類疾病的辨證思路,結合局部與整體調理,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