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螻蛄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螻蛄漏

病名
螻蛄漏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屬「漏症」範疇,其特徵為局部形成慢性竇道,久不癒合,並伴有膿血滲出。此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及《外科啓玄》,依其發病部位及表現,可分為兩類:

  1. 頸部瘰癧成漏

    • 出自《諸病源候論》卷三四,記載:「螻蛄漏者,……始發之時,在於頸上。」
    • 初期症狀類似隱疹,患處瘙癢,逐漸形成腫塊,日久破潰後形成漏管,膿血淋漓。
    • 此類多因瘰癧(頸部淋巴結結核)潰後不斂所致,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頸部淋巴結結核性竇道或慢性化膿性竇道。
    • 病機與氣滯痰凝、熱毒蘊結相關,久病則耗傷氣血,導致瘡口難癒。
  2. 軟組織慢性竇道

    • 《外科啓玄》卷七描述:「是平肉上生孔竅出膿血是也。」
    • 泛指體表軟組織因癰疽、外傷或感染後,瘡口未癒而形成之竇道,特徵為瘡面平塌、竇道深陷,反覆流膿。
    • 此類多因餘毒未清、氣血虧虛,或局部經絡阻塞,致使瘡瘍潰後久不收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螻蛄漏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

  • 痰濕凝滯:情志不暢或飲食失調,導致肝鬱脾虛,痰濕內生,結聚成核,久而化熱潰破。
  • 熱毒蘊結:外感熱邪或內生火毒,燻灼血肉,腐敗成膿,蝕穿肌膚。
  • 氣血兩虛:久病耗傷正氣,瘡口失於濡養,難以生肌斂瘡。

治療原則
傳統中醫治療以內外兼治為主:

  • 內治:依證型選方,如痰濕為主者可用「消瘰丸」加減;熱毒熾盛者投「黃連解毒湯」;氣血虛弱者予「托裡消毒散」。
  • 外治:以祛腐生肌為要,常用「升丹」、「九一丹」等化腐,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古籍考據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提及類似病症,強調「漏」之成因多與正虛邪戀有關,治療需注重扶正祛邪。螻蛄漏之名,形象描述其竇道深陷如螻蛄鑽孔之狀,反映古人對疾病形態的細緻觀察。

此病在臨床上需與「鼠瘻」、「蟻漏」等類似漏症鑑別,關鍵在於辨明病因及竇道特徵,以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