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浮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浮腫
產後浮腫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泛指產後出現肢體或顏面腫脹之症,多因氣、血、水三者運行失調所致。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可分為氣滯腫脹、水濕泛溢及血瘀水停三大類,臨床表現與治法各異。
一、病因病機
- 氣滯腫脹
產婦若平素情志鬱結,肝氣不舒,產後氣血驟虛,氣機升降失調,導致氣滯水停。此類浮腫特徵為腫處皮色如常,按之隨手而起,伴有胸悶脅脹、噯氣納呆等氣滯之象。 - 水濕泛溢
產後脾腎陽虛,運化無力,水濕內停,泛溢肌膚。此類浮腫多見下肢按之凹陷難起,伴面色㿠白、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虛寒之症。 - 血瘀水停
產後惡露不盡,瘀血內阻,經絡不通,影響水液代謝,形成血瘀夾水之證。此類浮腫常見局部腫脹硬痛,皮膚暗紫,舌質紫黯有瘀斑。
二、證型與治法
-
氣滯腫脹
- 主症:肢體浮腫,按之即起,胸脅脹滿,納差。
- 治法:理氣行滯,佐以化濕。
- 方藥:天仙藤散加減,常用天仙藤、香附、陳皮、烏藥等理氣藥,佐茯苓、大腹皮利水滲濕。
-
脾腎虛腫(產後水腫)
- 主症: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畏寒倦怠。
- 治法: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 方藥: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以附子、白朮、生薑溫陽,茯苓、澤瀉利水。
-
血瘀水停(產後四肢虛腫)
- 主症:四肢腫脹,按之硬痛,惡露不暢,舌紫黯。
-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通絡。
- 方藥:小調經散加減,當歸、赤芍、沒藥活血,琥珀、茯苓化瘀利水。
三、中醫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產後浮腫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上焦肺氣不宣可致水停,中焦脾虛濕盛則腫滿,下焦腎陽不足則水泛。治療時需注重氣血同調,如《婦人大全良方》強調:「產後腫滿,必先調氣,氣行則水行。」此外,針灸可配合使用,如取水分、氣海、足三里等穴,以助氣化水濕。
此症需與產後風濕或腎炎性水腫鑒別,臨床須四診合參,辨明標本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