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胞
漏胞為中醫婦科病證名,指妊娠期間陰道不規則出血之症,屬「胎漏」範疇。此病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一》,其載:「漏胞者,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此由衝脈、任脈虛,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意指孕婦妊娠數月後,經血仍時下不止,病因與衝任二脈虛損相關,致其固攝無力,太陽經(膀胱經)與少陰經(腎經)之血失於統攝,遂成漏下。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胞之發病核心在於衝任不固,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 腎氣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若素體腎虛,或孕後房勞傷腎,腎氣不足則衝任不固,胎失所繫,陰血下漏。
- 氣血虛弱:孕後氣血養胎,若脾虛化源不足,或久病耗氣,氣不攝血,血海不固而致漏胞。
- 血熱內擾:陰虛內熱,或外感邪熱,熱擾衝任,迫血妄行,損及胎元而見出血。
- 外傷損絡:跌仆閃挫或勞力過度,損傷衝任經絡,氣血失和,胎元不穩而發漏下。
證候特點
臨床表現為妊娠期間陰道少量出血,時斷時續,或點滴而下,血色多淡紅或暗紅,質稀或稠,常伴腰痠腹墜。若出血量多、色鮮紅,或見血塊,則需警惕胎元不固之危候。
古籍論述
除《諸病源候論》外,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婦人規》進一步闡述:「妊娠經血不時而下,名曰漏胞,蓋衝任氣虛,則胞絡不密。」強調衝任氣虛為病本,並提出「補其虛、固其脫」之治則。清代《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亦將漏胞歸於「胎前諸證」,主張辨證分虛實,虛者補益,熱者清之。
與相關病證鑑別
漏胞需與激經(妊娠後按月行經而胎元正常)、胎動不安(兼見腰腹墜痛)及墮胎(出血量多,胎元已損)區分。激經屬生理現象,漏胞則為病態;胎動不安多伴明顯腹痛,而漏胞以出血為主症。
中醫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治法以補腎健脾、清熱涼血、固衝安胎為主,依證型選方:
- 腎虛證:方用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加減,補腎固衝。
- 氣血虛弱證:選舉元煎(人參、黃耆、白朮、升麻)合膠艾湯,益氣攝血。
- 血熱證:以保陰煎(生地、黃芩、黃柏、白芍)加減,清熱養陰安胎。
漏胞一證,反映中醫對妊娠病「重衝任、調臟腑」之整體觀,其理論體系源自經典,臨證需審因辨證,以護胎元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