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病

病證名,指大小便失禁之證候,屬中醫臨床常見病症之一。此名首見於《素問·著至教論》:「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顛疾,下為漏病。」意指三陽經氣獨盛,並至如風雨般迅疾,上犯則發為頭部疾患(顛疾),下迫則導致二便失禁(漏病)。

中醫病因病機

漏病之成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經絡氣血逆亂相關,主要涉及以下機制:

  1. 腎氣不固:腎主二便,若腎陽虛衰或腎氣虧虛,固攝無權,則小便頻數或失禁,甚則大便滑脫。
  2. 脾虛下陷:脾主升清,若中氣不足,氣機下陷,可致肛門失約,形成泄瀉或大便失禁。
  3. 膀胱失約: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或因濕熱下注,迫津外泄,均可引起小便失控。
  4. 三陽經氣逆亂:如《內經》所述,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氣機壅滯,邪氣下迫,擾及下焦,亦可發為漏病。

臨床表現與辨證分型

漏病依病位與病性不同,可分為以下證型:

  • 腎氣不固證:小便清長、遺尿或夜尿頻多,伴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
  • 脾虛氣陷證:大便失禁或肛門墜脹,兼見神疲乏力、食少腹脹、脈虛緩。
  • 濕熱下注證:小便赤澀、滴瀝不盡,或大便黏滯失控,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督脈虧虛證:常見於脊髓損傷或年老體衰者,二便失禁兼見脊柱痿軟、肢體麻木。

治療原則

中醫治漏病以「固攝下元」為大法,根據證型配伍相應方藥:

  • 補腎固澀:方如桑螵蛸散(《本草衍義》)或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適用於腎氣不固者。
  • 益氣升提:方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針對脾虛下陷證。
  • 清利濕熱:選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或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適用於濕熱下注。
  • 通調督脈:可配合針灸,取穴如命門腰陽關長強等,以振奮陽氣。

古籍論述補充

除《素問》外,《諸病源候論》亦提及「小便不禁者,腎氣虛弱,不能制約於水」;《景岳全書》則強調「下焦不固則遺尿失禁」,進一步闡明腎與膀胱的關係。歷代醫家多從虛實辨證,虛者補之,實者疏利,體現中醫整體調理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