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底傷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底傷寒

病名:漏底傷寒為傷寒病證之一,特指傷寒病程中兼見下利,甚至洩利不止的疾患。此病名源自傳統中醫文獻,主要描述外感寒邪侵襲人體後,因陽氣虛衰或邪氣內陷,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穀不化而下泄的證候。

病因病機
漏底傷寒的成因多與外感寒邪直中太陰,或陽明、少陽邪熱下迫大腸有關。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或兼夾風、熱、食滯等邪氣,導致腸道傳導失司,清濁不分而泄瀉。

臨床表現
患者除具備傷寒常見的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表證外,最顯著的特徵為下利,其性質可因兼夾邪氣不同而異:

  1. 協寒證: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脈沉遲,舌淡苔白滑。
  2. 協熱證:利下黃穢,肛門灼熱,口渴煩躁,脈數,舌紅苔黃膩。
  3. 協風證:腸鳴腹痛,泄瀉如水,或兼風邪表證。
  4. 協食證:利下臭穢夾未消化食物,脘腹脹滿,嗳腐吞酸。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協寒證

    • 輕證:可用胃苓湯(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茯苓、澤瀉、豬苓、桂枝)溫中化濕。
    • 重證:宜附子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附子、甘草)回陽救逆,或四逆湯加人參、茯苓、肉桂等溫補脾腎。
  2. 協熱證

    • 初起熱利,用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清熱止利。
    • 若熱毒深重,轉用加味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白芍、木香)清熱涼血。
  3. 協風證

    • 腸風湯(防風、白朮、芍藥、當歸、川芎、茯苓)加減,疏風調氣。
  4. 協食證

    • 先予枳實導滯湯(枳實、大黃、神麴、茯苓、黃芩、黃連、白朮、澤瀉)消食導滯。
    • 繼用芩連二陳湯(黃芩、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調和脾胃。

相關條目
漏底傷寒與太陰臟病密切相關,皆屬寒濕困脾或陽虛下利之範疇。《傷寒論》中太陰病提綱「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即與此證部分表現相合。此外,若下利過度傷陰,可能轉為少陰下利,需結合脈證細辨。

古籍參考

  • 《傷寒全生集》強調陰寒下利用溫補法,如四逆湯加減。
  • 《重訂通俗傷寒論》詳述協風、寒、熱、食四類證治,為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