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底傷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漏底傷寒,病名。指傷寒兼見下利甚至泄利不止的疾患。
《傷寒全生集》卷一:「若身熱面赤,足冷脈沉,下利清谷,身體疼痛,此為陰利寒證,俗呼漏底傷寒,醫用四逆加人參、茯苓、白術、肉桂、肉果、砂仁、木通、燈心、升麻。」
《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兼證》:「外感證一起,即直腸洞瀉,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稱為漏底傷寒。然有協風、協寒、協熱、協食之別。」協風者,可用腸風湯加味;協寒者,輕則胃苓湯,重則附子理中湯;協熱者,稱與葛根芩連湯,繼用加味白頭翁湯;協食者,先與枳實導滯湯,繼於芩連二陳湯。參見太陰臟病條。
漏底傷寒,是指外感傷寒,兼見下利甚至泄利不止的疾患。其臨床表現為:身熱面赤,足冷脈沉,下利清谷,身體疼痛。治療上,可用四逆加人參、茯苓、白術、肉桂、肉果、砂仁、木通、燈心、升麻等藥物治療。
漏底傷寒,根據其兼症的不同,又可分為協風、協寒、協熱、協食四種類型。
協風型漏底傷寒,多見於風邪外襲,腸道受損,導致下利不止的患者。治療上,可用腸風湯加味治療。
協寒型漏底傷寒,多見於寒邪內侵,脾胃陽氣受損,導致下利清谷,腹痛便溏的患者。治療上,可用胃苓湯或附子理中湯治療。
協熱型漏底傷寒,多見於熱邪內擾,腸道積熱,導致下利膿血,腹痛便秘的患者。治療上,可用葛根芩連湯或加味白頭翁湯治療。
協食型漏底傷寒,多見於飲食不節,腸道積食,導致下利不止,腹痛便溏的患者。治療上,可用枳實導滯湯或芩連二陳湯治療。
漏底傷寒,是一種嚴重的傷寒證候,如果治療不當,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患者在出現漏底傷寒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