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耳
病名,屬耳科疾患,指聤耳病患者膿液長期不涸、遷延不癒之證候。見於《本草綱目》卷二十七「馬齒莧」條,載其可治「漏耳諸瘡」。此症與「聤耳」密切相關,然更強調膿水淋漓、病程纏綿之特點。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耳多因風熱濕邪外襲,或肝膽濕熱上蒸耳竅,久則氣血瘀滯,化腐成膿。若正氣虧虛(尤以脾腎不足為甚),則膿液難斂,形成「漏耳」。其病位在耳,與肝、膽、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臨床表現
耳內流膿,質地或稀或稠,色黃白,時帶腥穢,反覆發作,纏綿難癒。可伴耳痛、耳鳴、聽力減退,甚則耳周皮膚濕疹、潰爛。舌苔多見黃膩,脈象弦滑或細弱。
證型辨析
- 肝膽濕熱證:膿液黃稠,耳痛明顯,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 脾虛濕困證:膿液清稀,量多綿延,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濡弱。
- 腎虛髓虧證:膿液晦暗,久漏不癒,腰膝酸軟,脈沉細。
古籍論述
《外科正宗》提及:「耳聤者,為耳內津液結聚,成核塞耳,亦令暴聾。」而漏耳屬其遷延之變證,乃「膿水不止,蝕損耳竅」之象。《醫宗金鑒》進一步指出,此症若久耗氣血,可致「耳竅空虛,膿漏不止」。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化濕排膿為基礎,依證型佐以疏肝利膽、健脾滲濕或補腎填精之法。外治常用解毒斂瘡之藥,如馬齒莧搗汁滴耳(《本草綱目》),或黃柏、青黛等研末吹耳。
相關名詞
- 聤耳:泛指耳內化膿性疾病,漏耳為其慢性階段。
- 耳疳:古病名,與聤耳相似,但更強調膿液腐蝕耳竅之勢。
此症需與「耳瘡」「耳癰」等鑑別,後者多為外耳道局部腫瘍,而漏耳以膿液長期外溢為特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