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風
定義與源流
漏風,古稱「酒風」,屬中醫風病範疇,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風論》明確指出:「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其病因多因酒後腠理疏鬆,風邪乘虛侵襲所致。後世醫家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張璐《張氏醫通》等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並提出相應治法。
病因病機
- 酒毒內蘊:酒性濕熱,過飲易傷脾胃,濕熱內生,導致營衛失調。
- 風邪外襲:酒後毛竅開泄,風邪易從肌表侵入,與內濕相搏,阻滯氣機。
- 氣陰兩傷:汗出過多耗氣傷津,形成「氣虛不固、陰虛內熱」之證,如《千金要方》所云「惡風多汗,少氣口乾」。
臨床表現
- 主症:惡風、多汗(尤以進食時汗出如雨為特徵)、口乾渴飲。
- 次症:身熱煩躁、骨節懈怠、體力不支、喘促氣短。
- 特徵性症狀:衣著稍厚即覺身如火灼,汗液浸漬衣物(「衣常濡」)。
證型辨治
-
濕熱鬱表證
- 表現:汗出黏膩、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化濕,和解表裡。
- 方藥:五苓散(《傷寒論》)加減,以茯苓、澤瀉利濕,桂枝解表,白術健脾。
-
氣陰兩虛證
- 表現:汗多氣短、倦怠乏力、舌淡少津。
- 治法:益氣固表,養陰生津。
- 方藥: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白術、澤瀉,或漏風湯(《類證治裁》)。
歷代方劑選錄
- 澤瀉散(《聖濟總錄》):主調營衛,利水濕,適用於濕重者。
- 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健脾益氣,用於脾虛汗多。
- 漏風湯(《張氏醫通》):黃芪、麻黃根、牡蠣等,專治表虛不固之漏風。
與相關病證鑑別
- 酒風:與漏風同源而異名,但更強調酒毒內傷所致眩暈、肢麻等症。
- 自汗:無飲酒誘因,純屬氣虛或陽虛不固,汗出不分時段。
理論延伸
《內經》將漏風歸為「勞風」一類,提示其與過度耗損相關。後世醫家結合「酒客多濕」體質,認為此病本虛標實,治療需標本兼顧,既祛風邪,又調脾胃。明代《景岳全書》更指出:「酒性悍疾,能助火邪。」故臨證時需辨明濕熱與虛損孰輕孰重,靈活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