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漏汗,中醫名詞。

《傷寒論》中記載:「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後人據此稱之為漏汗。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證。亦稱為灌汗。多因發汗太過所致。《脈經》卷六:「肺脈,……其濡而散者,當病漏(一作灌)汗。」漏汗不止,可導致陽氣傷亡,津液耗損,出現小便短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至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等症。治以溫經復陽為主,可用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等方。

漏汗的症狀:

1.汗出如水,不分晝夜,不因外界溫度變化而有所改變。 2.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3.小便短少。 4.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

漏汗的治療:

1.溫經復陽。可用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等方。 2.滋陰降火。可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方。 3.清熱解毒。可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方。

漏汗的預防:

1.避免過度勞累。 2.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3.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漏汗是中醫的一種病症,如果出現漏汗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