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汗
證名
漏汗,又稱「灌汗」,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意指汗出如漏水般淋漓不止,屬異常汗證之一。此證多因發汗過度,或誤用汗法,導致衛陽不固,腠理疏鬆,津液外洩而成。
病因病機
- 發汗太過:太陽病本應發汗解表,然若汗法不當,如過用辛溫發散之藥,或汗出過多,則陽氣隨汗外泄,衛氣失固,腠理開泄,遂致漏汗不止。
- 陽虛不固:素體陽氣不足者,衛外功能本弱,若再誤汗,則陽氣更傷,無力固攝津液,汗出如漏。
- 肺氣虛弱:《脈經》卷六提及:「肺脈……其濡而散者,當病漏汗。」肺主皮毛,司衛氣,若肺氣虛弱,衛外不固,亦可能導致漏汗。
臨床表現
- 主症:汗出不止,量多如水,動輒加劇,甚則衣被盡濕。
- 兼症:
- 陽氣虛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蒼白。
- 津液耗傷:小便短少,口乾咽燥。
- 筋脈失養: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則「筋惕肉瞤」(肌肉跳動)。
- 陽虛水泛:若病情深重,可出現「身振振欲擗地」(身體顫動,站立不穩,欲倒地之狀),此為陽氣大虛,水氣內動之象。
治法與方藥
漏汗之治,當以「溫經復陽,固表止汗」為主,兼顧津液調和。
- 桂枝加附子湯(《傷寒論》)
- 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附子。
- 方義:桂枝湯調和營衛,附子溫經復陽,固表止汗。適用於太陽病過汗後,表陽虛弱,漏汗不止者。
- 真武湯(《傷寒論》)
- 組成:茯苓、芍藥、白朮、生薑、附子。
- 方義:溫陽利水,適用於陽虛水泛,兼見漏汗、筋惕肉瞤、小便不利者。
-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 若屬肺脾氣虛,衛外不固之漏汗,可酌加黃耆、白朮、防風等益氣固表之品。
相關概念辨析
- 灌汗:與漏汗同義,強調汗出如灌,多見於古典醫籍。
- 自汗:指不因勞作、發熱而自然汗出,多屬氣虛或陽虛,但程度較漏汗輕。
- 盜汗:睡中汗出,醒則汗止,多屬陰虛內熱,與漏汗之陽虛病機不同。
漏汗一證,反映人體陽氣與津液的失衡,臨床需辨明虛實,緊扣病機,方能有效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