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風虛勞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風虛勞損

產後風虛勞損為中醫婦科病名,首見於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其病因病機主要由於分娩後血氣虧虛,臟腑功能未復,風冷之邪乘虛侵襲,與血氣相搏,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於溫煦,故見虛乏疲頓、羸瘦難復之象。若久病不癒,風冷內陷子臟,更可致胞宮虛寒,甚則影響生育能力。

病因病機

  1. 氣血兩虛:分娩耗傷氣血,營衛失和,正氣不足。
  2. 風冷外襲:產後腠理疏鬆,風寒濕邪易客於經絡,阻滯氣血。
  3. 臟腑失調:以肝脾腎三臟為主,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脾虛則運化無力,腎陽虧虛則溫煦失職。

臨床表現

  • 主症:形體羸瘦、面色萎黃、神疲倦怠、不思飲食。
  • 兼症:四肢關節疼痛(以痠痛、冷痛為主)、惡露不盡或色淡質稀、畏寒喜暖。
  • 舌脈: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弱或弦緊。

治法與方藥

治宜益氣健脾、養血祛風,兼以溫通經絡。

代表方劑:黃耆散(出自《婦人大全良方》)

  • 組成
    •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補益脾肺之氣。
    • 當歸、川芎、白芍——養血和營,調理肝血。
    • 木香——行氣醒脾,防補藥壅滯。
    • 羚羊角(現多以鉤藤或防風替代)——平肝息風。
    • 桂心、生薑——溫陽散寒,通脈止痛。
    • 白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
    • 大棗——調和營衛,補中益氣。

加減運用

  • 風寒偏盛:加羌活、獨活、防風以增強祛風散寒之力。
  • 血虛明顯:酌加熟地黃、阿膠以滋陰補血。
  • 瘀血內阻:配伍益母草、桃仁以化瘀生新。

其他療法

  1. 針灸:取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等穴,以艾灸溫補為宜。
  2. 食療:可選當歸生薑羊肉湯、黃耆枸杞燉雞等藥膳,輔助溫養氣血。

此病屬產後調養失當所致,中醫強調「產後宜溫」之原則,治療需注重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