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睛
病名
漏睛,又稱目膿睛、漏睛膿出、漏睛眼、眥漏症、竅漏證等,屬中醫眼科疾病範疇。此症主要表現為眼內眥或外眥處結聚生瘡,時有膿汁或涎水樣分泌物滲出,黏附於眼瞼上下,通常無明顯疼痛,亦不伴隨翳膜生成。其臨床特徵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慢性淚囊炎」相似,首載於《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睛多因 心氣不寧,或 風熱之邪滯留瞼中 所致。心屬火,主血脈,開竅於舌,其華在面,與小腸相表裏。若心經鬱熱,或外感風熱,邪毒結聚於眼眥,則氣血壅滯,化腐成膿,發為漏睛。此外,肝膽濕熱上攻、脾虛濕蘊等亦可能誘發此疾,但以 心經熱毒 為主要病機。
若病情加重,熱毒壅盛,內眥腫痛生瘡,則稱為 漏睛瘡,屬急性化膿性病變,與單純漏睛之慢性滲出有所不同。
證候表現
- 主症:眥部膿液或膿汁外溢,拭之又生,久不癒合。
- 局部特徵:眼瞼無明顯紅腫疼痛,但按壓內眥(睛明穴附近)或可見黏液或膿液自淚竅溢出。
- 全身症狀:或伴心煩、口乾、小便黃赤等心經熱象,舌質偏紅,苔薄黃,脈數。
治療方藥
-
內治:
- 五花丸:清心瀉火,解毒排膿,適用於心經熱毒偏盛者。
- 白薇丸:清熱涼血,通絡散結,多用於風熱留滯瞼中,膿液黏稠者。
- 若兼肝膽濕熱,可配合 龍膽瀉肝湯 加減;脾虛濕蘊者,則以 參苓白朮散 化裁。
-
外治:
- 傳統中醫外治法包括 金黃散 外敷以清熱解毒,或 黃連液 沖洗淚竅,減少膿液積聚。
古籍記載
《太平聖惠方》指出:「眥頭結聚生瘡,膿汁流出,久而不瘥,名曰漏睛。」《銀海精微》進一步闡述其與心經熱鬱之關聯,強調「心火炎上,攻沖於目」。後世醫家如《審視瑤函》則補充外治之法,主張「先瀉其火,次調其血」。
鑒別診斷
需與 赤脈傳睛(眥部赤脈蔓延)、胬肉攀睛(結膜增生)等眼疾區分。漏睛以膿性分泌物為標誌,且病位多局限於淚竅周邊。
附:漏睛瘡
若漏睛未及時調治,熱毒熾盛,可轉為 漏睛瘡,症見內眥紅腫熱痛,甚則潰膿,屬急性實證,治宜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方選 仙方活命飲 或 黃連解毒湯 加減。
(註: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型辨證施用,臨床應結合四診合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