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睛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睛瘡
病名與定義
漏睛瘡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指發於睛明穴(目內眥附近)之瘡核,局部紅腫熱痛,甚則蔓延至胞瞼(眼瞼)及顏面,後期可潰破流膿,或穿潰成漏。此病記載見於《醫宗金鑺·外科心法要訣》,屬外障眼病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性淚囊炎」。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內外合邪而發:
- 心經蘊熱:心火亢盛,循經上炎,積滯於目內眥(睛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與心經相關),熱毒壅結,腐肉成膿。
- 風熱外侵:外感風熱邪毒,客於眼胞經絡,與內熱相搏,氣血壅滯,發為瘡腫。
- 脾胃濕熱:若兼飲食不節,脾胃濕熱內蘊,亦可上攻目竅,加重紅腫潰膿之勢。
臨床表現
- 初期:睛明穴處腫脹硬結,皮色紅赤,疼痛拒按,或伴胞瞼浮腫、頭痛發熱。
- 成膿期:局部跳痛加劇,瘡頂變軟,按之有波動感,為膿已成。
- 潰後期:膿液自潰或切開後流出,若排膿不暢,可形成瘻管,反覆發作。
辨證論治
-
初期(熱毒壅盛)
-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內服方:仙方活命飲(金銀花、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等)加減,重用黃連、連翹以清心瀉火。
- 外治:如意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等)醋調外敷,或鮮蒲公英搗爛局部貼敷。
-
成膿期(熱腐成膿)
- 治法:切開排膿,透毒外出。
- 操作:待膿熟後(波動感明顯),以鋒針刺破瘡頂,引流膿液,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
-
潰後期(正虛邪戀)
- 治法:扶正托毒,生肌收口。
- 內服方:托里消毒飲(人參、黃耆、白朮、當歸、川芎等)加減,若餘熱未清,可佐金銀花、連翹。
- 外治:膿盡後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相關經絡與臟腑
睛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而目內眥為心經所繫(《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繫目系」),故本病與心、膀胱經關係密切。治療時需兼顧清心瀉火與通利膀胱經氣,如配合針刺攢竹、委中穴泄熱。
古籍補充
《證治準繩·七竅門》提及:「漏睛瘡,乃風熱客於瞼眥,津液結聚而成。」強調風熱與局部氣血凝滯之關聯,可佐證內外合邪之病機。
(註:本文純粹探討中醫學理,實際應用需依專業醫師辨證指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