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睛膿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睛膿出
病名
漏睛膿出,又稱漏睛,係指眼內眥或外眥處結聚生瘡,日久潰破,流出膿汁或黏稠如涎水之病證。此病名首見於《秘傳眼科龍木論》,後世醫家如《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述其臨床特徵:「漏睛膿出瞼眥間,或流膿汁或流涎,目無翳障不疼痛,風熱攻衝心火炎。」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睛膿出多因風熱外襲或心火內熾,上攻於目,導致眼眥氣血壅滯,久而化熱成膿。其病位主要與心、肝、脾三臟相關:
- 心火上炎:心主血脈,開竅於舌,其經脈連繫目系。若心火亢盛,循經上灼眼眥,則易發為瘡膿。
- 肝經鬱熱:肝開竅於目,若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或外感風熱引動肝火,均可導致眥部氣血瘀滯。
- 脾虛濕蘊:脾主運化水濕,若脾失健運,濕濁內停,與熱相搏,上泛於目眥,則化生膿涎。
臨床表現
- 初起可見眼眥(多為內眥)紅腫微痛,漸生小瘡或硬結。
- 日久潰破後,流出黃白色膿液或黏稠分泌物,質如涎水,時作時止。
- 一般不影響視力,亦無明顯翳障遮睛,此與其他外障眼病有別。
- 若遷延不癒,可致局部皮膚潮濕糜爛,甚則形成瘻管。
辨證分型
- 風熱壅盛證:眼眥紅腫熱痛,膿液黃稠,或伴頭痛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心火熾盛證:眥部瘡腫硬結,膿汁黏稠,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尖紅絳,脈數。
- 脾虛濕滯證:膿液清稀或如涎水,反覆發作,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膩,脈濡弱。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依證型佐以瀉心火、疏肝鬱或健脾化濕。
- 內治:可選用竹葉瀉經湯(《眼科纂要》)清心瀉火,或托裡消毒散(《外科正宗》)扶正排膿;脾虛者合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 外治:早期可用黃連膏或金黃散外敷;潰後以九一丹提膿化腐,再以生肌散收口。
古籍記載
《審視瑤函》提及:「漏睛者,眥頭積聚結核,潰而出膿,日久不止。」強調此病遷延之特點,需及早治療,以防毒邪深陷。
與現代醫學關聯
此病近似於現代醫學之慢性淚囊炎,因淚道阻塞繼發感染,導致膿液積聚。然中醫從整體辨證,重視內在臟腑失調,與西醫局部抗感染治療有所不同。
預後調護
(此處依要求省略)
附註
漏睛膿出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為漏睛瘻(瘻管形成),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歷代醫家多強調「治標需固本」,除清解外毒,更需調理臟腑氣血,以絕病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