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睛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睛眼
漏睛眼為中醫病名,指患者視物微感昏矇,內眥(眼頭)處按壓有膿液沁出的病證。此症首載於《原機啓微》,歸因於足太陽膀胱經積熱日久,邪毒壅滯,終致化膿潰破,故稱「熱積必潰之病」。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多因風熱外襲、心火內熾,或脾虛濕蘊,上攻目竅,致使淚竅阻塞,濁液停聚而成。
病因病機
- 風熱外襲:外感風熱之邪,循經上犯目內眥,與氣血搏結,化熱成膿。
- 心脾積熱:心火亢盛或脾胃濕熱,循經上炎,燔灼淚竅,腐肉為膿。
- 正虛邪留:肝腎陰虛或氣血不足,淚竅失養,邪毒久滯,潰膿難癒。
臨床表現
- 內眥部隱隱作痛,按壓可見黏稠膿液自淚竅溢出。
- 目微昏矇,時有淚溢,眥頭皮膚潮紅或濕爛。
- 病程纏綿,反覆發作,嚴重者內眥下方形成瘺管。
中醫辨治
- 內治:以清熱解毒、通絡排膿為主。
- 竹葉瀉經湯(《原機啓微》):清瀉膀胱與心經積熱,適用於急性期膿多色黃者。
- 托裡消毒散:益氣養血、托毒外出,適於正虛邪戀、膿液清稀者。
- 若兼肝鬱化火,可佐柴胡、梔子疏肝瀉火;脾虛濕盛者,加白朮、茯苓健脾滲濕。
- 外治:
- 黃連煎湯或蒲公英搗汁外洗,清熱解毒。
- 膿成未潰者,可局部刺絡排膿,繼用九一丹提膿祛腐。
與西醫關聯
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慢性淚囊炎」,多因鼻淚管阻塞繼發感染所致。中醫強調從整體調理臟腑功能以治本,若日久不癒、瘺管形成,古時亦記載以「鉤割術」或「針烙法」引流排膿,與今之手術治療原理相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