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精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指因情志波動或感官刺激,導致精液不自主外泄之證。《壽世保元·濁證》進一步闡述:「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此證與「滑精」相關,然病因病機略有差異,多歸於虛勞範疇。
中醫病機
漏精多因腎氣虧虛、心腎不交,或相火妄動所致。
- 腎氣不固:腎主封藏,若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腎氣虧虛,精關失攝,則見聞觸動即精液漏出。
- 心腎不交:思慮過度,心火亢盛,下汲腎陰,致水火失濟,精室受擾而外泄。
- 相火偏旺:肝腎陰虛,虛火內擾,迫精外溢,此類患者多兼見夢遺、煩熱等症。
證候特點
- 精液於非交媾時自出,尤易受情色刺激誘發。
- 或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失眠等虛象。
- 舌脈常見舌紅少苔,脈細數(陰虛火旺);或舌淡苔白,脈沉弱(腎氣不固)。
古籍論述
- 《諸病源候論》列於「虛勞失精候」,強調「腎氣虛弱,故精溢失」。
- 《景岳全書》指出:「凡見色流精者,未必盡因於火,心腎之虛皆能致之。」
與滑精之異同
漏精多因外感誘發(如見聞觸動),滑精則無明顯誘因,寐中自泄。然二者皆屬失精,治療上均需辨明虛實,或補腎固精,或清火寧心。
附:相關證型
- 腎氣不固證:治宜固腎攝精,方用金鎖固精丸加減。
- 心腎不交證:治宜交通心腎,方選黃連清心飲合三才封髓丹。
- 相火妄動證:治宜滋陰降火,方取知柏地黃丸化裁。
漏精一證,反映臟腑功能失調,尤重腎與心肝之關聯,臨床須細審病因,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