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瘤
病名,屬中醫外科範疇,指瘤體經久不癒,反覆滲出黃水,伴隨劇烈瘙癢,癒後易復發之症。此病名見載於清代張紹棠《增廣靈驗驗方新編》卷十一,描述其特徵為「瘤體生長日久,黃水滲出不斷,癢不可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瘤多因濕熱蘊結、氣血瘀滯所致。濕性黏滯,與熱相搏,纏繞肌膚,久則化毒,腐蝕血肉,故見黃水滲漏;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經絡阻塞,則瘤體不消,反覆發作。瘙癢劇烈者,多與風邪夾濕相關,風勝則癢,濕盛則潰。
辨證論治
-
內治:以清熱祛濕、活血解毒為主。
- 濕熱偏盛者,可用萆薢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減,以利濕清熱。
- 若兼血瘀,可佐以桃紅四物湯,活血通絡。
- 日久傷陰者,可酌加養陰之品,如生地、玄參,以防濕熱化燥。
-
外治:
- 白油膏外敷,具潤膚、收濕、止癢之效,適用於滲液不止者。
- 若瘡面腐爛,可先用黃連水或金銀花露清洗,再以生肌散類藥物促其癒合。
古籍參考
除《增廣靈驗驗方新編》外,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類似病症,強調「濕毒流注」為瘍科頑疾,治法當分虛實,實者瀉其有餘,虛者補其不足。
漏瘤之症,纏綿難癒,需辨明濕、熱、瘀之輕重,內外合治,方可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