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瘤濕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漏瘤濕癬,中醫病名。指皮膚處所生之濕疹。見《本草綱目》卷十九羊蹄。李時珍謂:「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愈後複發,出黃水,羊蹄根搗,和大醋,洗凈塗上。」相當於濕疹類的皮膚病。
漏瘤濕癬,又稱漏瘤,是一種皮膚病。其特徵是皮膚上出現紅色丘疹,丘疹逐漸融合成片,表面覆蓋有黃色鱗屑,邊緣不清晰,有滲出液,瘙癢難忍。漏瘤濕癬好發於四肢,尤其是手足,也可發生於軀幹和頭面部。
漏瘤濕癬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感染、外界刺激等因素有關。漏瘤濕癬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可選用苦參、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等中藥煎水外洗,或內服中藥,如龍膽瀉肝丸、本草綱目等。漏瘤濕癬的預防主要是避免接觸過敏原,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
漏瘤濕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發病率較高,但並非不治之症。只要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治癒。
以下是《本草綱目》中關於漏瘤濕癬的記載:
「漏瘤濕癬,生於皮膚,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愈後複發,出黃水,羊蹄根搗,和大醋,洗凈塗上。」
這段話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漏瘤濕癬的描述。他認為漏瘤濕癬是一種皮膚病,其特徵是皮膚上出現紅色丘疹,丘疹逐漸融合成片,表面覆蓋有黃色鱗屑,邊緣不清晰,有滲出液,瘙癢難忍。李時珍認為漏瘤濕癬的治療方法是用羊蹄根搗碎,和大醋調勻,塗抹在患處。
漏瘤濕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發病率較高,但並非不治之症。只要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治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