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瘤濕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瘤濕癬

漏瘤濕癬為中醫皮膚病症之名,屬濕疹類疾患,見載於《本草綱目》卷十九「羊蹄」條。明代醫家李時珍述其特徵為「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愈後復發,出黃水」,並載以羊蹄根搗汁合醋外敷之法。此病名雖鮮見於後世醫籍,然其所述症狀與中醫「濕瘡」「浸淫瘡」等病相類,可歸於濕熱蘊膚、風毒外襲所致之皮膚濕癬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多因稟賦不耐,內蘊濕熱,復感風邪,濕熱風毒相搏,鬱於肌腠而發。其病機關鍵在於「濕」與「熱」膠結,濕性黏滯,故病程纏綿,易反覆發作;熱毒燔灼,則見皮膚焮紅、瘙癢劇烈;濕濁外泛,故滲黃水、浸淫擴散。若久病不癒,可耗傷陰血,轉為血虛風燥之證,皮膚則見乾燥脫屑、苔蘚樣變。

臨床表現

  1. 皮損特徵:初起為紅斑丘疹,繼而水皰簇生,破後糜爛滲液,黃水浸淫,結痂後反覆發作。
  2. 自覺症狀:瘙癢無度,遇熱或夜間加劇,搔抓後易染毒成膿。
  3. 病程特點:多發於四肢屈側、耳後等腠理疏鬆處,遷延日久則皮厚粗糙,色沉如苔。

古籍論述

除《本草綱目》外,《外科正宗》論「濕毒瘡」云:「初生小泡,瘙癢成片,破流脂水,延蔓無休」,與漏瘤濕癬症狀相合。另《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提及「血風瘡」亦類似,謂其「由肝脾二經濕熱,外受風邪,襲於皮膚」而成。

治法舉隅

  1. 內治
    • 濕熱證:宜清熱利濕,方用萆薢滲濕湯(萆薢、薏苡仁、黃柏、赤苓等)加減。
    • 血虛證:當養血潤燥,選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荊芥等)化裁。
  2. 外治
    • 滲液多者:以燥濕收斂為先,可選青黛散(青黛、黃柏、煅石膏)麻油調塗。
    • 乾癢脫屑者:用潤肌膏(當歸、紫草、麻油熬膏)滋潤肌膚。

藥用參考

李時珍所載羊蹄根(土大黃),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涼血殺蟲之效,今臨床亦用於濕疹、疥癬。然外治需配伍醋液,取其酸收斂瘡、穿透藥力之功,符合中醫「酸苦湧泄」之則。

此症名雖古僻,然究其理法,實與中醫濕瘍辨治體系一脈相承,後世醫家論治濕疹、頑癬諸疾,亦可由此窺見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