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氣

定義與源流
漏氣為中醫古病名,首載於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屬消化系統異常病症。其特徵為飲食入胃後,先見嘔吐,繼而泄瀉,伴隨身熱、肢體攣痛、氣短膈悶等表現。病因多責之於風邪侵襲上焦,導致腠理開泄,氣機失調,邪氣內陷腸胃所致。

病因病機

  1. 風邪犯上焦:風性開泄,擾動上焦(心肺所居),使衛外不固,腠理疏鬆。上焦之氣本具「慓悍滑疾」之性(《靈樞·營衛生會》),遇腠理開張則外泄,致經氣運行失序,邪氣乘虛內蘊。
  2. 脾胃升降失常:風邪內干腸胃,胃氣上逆則嘔吐,脾失運化則下泄,形成「先吐後下」之症。
  3. 痰濕因素:若患者形體肥盛,痰濕內盛,可加重氣機阻滯,使病情纏綿。

臨床表現

  • 主症:食後先嘔吐、後腹瀉。
  • 兼症
    • 身背發熱,肘臂筋脈攣急疼痛。
    • 氣短不續,胸膈痞滿窒悶。
    • 痰濕盛者,或見苔膩、脈滑。

治法與方藥

  1. 基本治則:疏風調氣,和胃降逆,兼顧補益上焦。
    •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麥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養陰潤肺、益胃降逆,適用於氣陰兩虛兼胃逆者。
    • 千金麥冬理中湯(《備急千金要方》):麥冬、白朮、人參、甘草、乾薑,溫中健脾,益氣生津,針對中焦虛寒兼上焦不足者。
  2. 痰濕證型
    • 澤瀉湯(《金匱要略》):澤瀉、白朮,利水滲濕,適用於痰濕壅盛、氣機受阻者。

理論延伸

  • 與「漏泄」鑑別:漏氣以嘔瀉並見為特徵;漏泄(見《靈樞·營衛生會》)則專指津液外泄之汗證,二者病機有異。
  • 上焦氣化:本症體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靈樞·決氣》)功能失職,提示治療需重視肺氣宣降與胃氣調和。

此症反映了中醫「整體觀」與「三焦辨證」特色,臨床需細審風邪與正虛之輕重,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