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腮
漏腮為中醫病名,指腮部因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形成漏管或膿液滲漏之證。此病屬外科瘡瘍範疇,多因邪毒蘊結、氣血瘀滯,或正虛邪戀所致。其病位在腮頰,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密切相關,因經絡循行於此,故局部氣血失調易生瘡癰。
病因病機
- 熱毒壅盛:外感風熱邪毒,或飲食辛辣厚味,積熱上攻腮頰,腐肉成膿,潰後難斂。
- 氣血虧虛:久病體弱,氣血不足,瘡口失養,以致膿液淋漓,瘡面晦暗不鮮。
- 痰瘀互結:痰濕與瘀血膠著於局部,阻礙氣血運行,形成頑固性漏管。
臨床表現
- 腮部瘡口潰破,時流膿血或清稀液體,久不癒合。
- 局部或見硬結腫痛,周圍皮膚色澤暗滯。
- 若兼虛證,可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若屬實證,則見紅腫熱痛、口乾煩躁。
鑑別診斷
漏腮與骨槽風(頜骨骨髓炎)相關,古籍中或混稱,然骨槽風病位更深,多涉頜骨腐壞,症見牙關緊急、腐骨排出;漏腮則以腮部淺表漏瘡為主,二者輕重有別。
中醫治法
- 清熱解毒:實證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以瀉火排膿。
- 托裡生肌:虛證選托裡消毒散,補益氣血,促進瘡口癒合。
- 化痰祛瘀:若痰瘀滯留,可配合二陳湯、血府逐瘀湯化裁。
外治方藥
- 初起腫痛未潰,以金黃散外敷清熱消腫。
- 潰後成漏,用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以生肌玉紅膏收口。
此病遷延易耗傷正氣,故早期辨明虛實標本,方能對證施治。古籍《外科正宗》、《醫宗金鑑》亦載其治法,強調調理脾胃與局部祛邪並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