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風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風痿(產痿)詳述

病因病機

產後風痿,又稱產痿,主要發病機理在於產後氣血大虛未及恢復,導致沖任二脈血虛不足。產時耗氣傷血,使心脾兩臟失於濡養,宗筋弛縱不能約束骨骼、滑利關節,遂致四肢痿弱不用。此證與《素問·痿論》「治痿獨取陽明」之說相呼應,蓋因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臨床表現

患者多見手足痿弱無力,甚則完全不能自主運動,伴有心悸怔忡、頭目眩暈等氣血兩虛之象。部分患者可兼見面色蒼白、唇甲色淡、舌淡脈細等血虛徵候。若遷延日久,則可見肌肉萎縮,形體消瘦,此乃氣血長期失養所致。

治療方法

初期治療

初起時宜用血風湯調治,此方專為產後血虛風痿而設,具有養血熄風、通絡起痿之效。另有一簡便方:取大紅野薔薇花子一兩,以酒煎服,此物善入肝經,能活血通絡,配合酒性溫通,可助藥力直達病所。

日久不愈治法

若病久不癒,兩手不能提舉者,可用薔薇花酒:取薔薇花四兩、當歸二兩、紅花一兩,浸於五斤酒中,每日隨量飲之。此方中薔薇花能通利關節,當歸補血活血,紅花活血化瘀,酒能行藥勢,共奏養血通絡之效。

治療禁忌

切不可誤用降火滋陰、破氣破血之品。若妄投寒涼降火之劑,則更傷陽氣;過用滋陰則礙脾運;破氣破血之品則使本已虛弱之氣血更受損傷,如此則營衛之氣愈傷,恐致終身痿廢不起。此與《景岳全書》「痿證最忌發表,亦恐傷陰」之論相合,強調治療痿證當以扶正為主。

相關理論

此證與《黃帝內經》所述「痿躄」有相似之處,但產後風痿有其特殊病因。張介賓《類經》云:「痿者,痿弱無力,舉動不能也。」產後氣血驟虛,經脈失養,與一般痿證成因有別,故治療當以補益氣血為先,佐以通絡,此乃「虛則補之」之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