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蹄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蹄風
漏蹄風,又稱「穿心腳底風」,為中醫病名,指足心部位所生之慢性潰瘍。此症多發於足底中央「湧泉穴」處,初起時患處出現小水窠,伴隨濕癢,搔破後滲出黃水,日久則潰爛成瘡,瘡面穢濁不斂,甚則深蝕肌骨。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蹄風之成因與濕熱毒邪、氣血虧虛及經絡阻滯密切相關:
- 濕熱下注:因脾虛濕盛,濕濁流注足底,鬱久化熱,濕熱蘊結,腐蝕肌膚,遂成潰瘍。
- 氣血不足:久病或體虛者,氣血虧耗,肌膚失養,瘡口難以生肌收斂。
- 風毒侵襲:若兼感風邪,或與麻風病相關,則毒邪深伏,潰瘍頑固難癒。
此症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麻風病足底潰瘍或脊髓空洞症所致營養不良性潰瘍,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病機。
臨床表現
- 初期:足底湧泉穴處生小水窠,瘙癢難忍,搔破後滲黃水。
- 中期:潰瘍漸深,邊緣不整,瘡面穢濁,時流膿血,周圍皮膚或現暗紫。
- 後期:潰瘍久不癒合,甚則蝕及筋膜、骨骼,伴隨患肢麻木或疼痛。
證型辨治
-
濕熱蘊結證
- 主症:潰瘍滲液黃稠,周圍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斂瘡。
- 方藥:四妙勇安湯(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
氣血兩虛證
- 主症:瘡口色淡,久不癒合,面色萎黃,舌淡脈細弱。
- 治法: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 方藥:托裡消毒散(人參、黃耆、白朮、當歸、川芎)加減。
-
風毒深伏證
- 主症:潰瘍穢臭,邊緣如鑿,伴肢體麻木或萎縮,舌暗苔膩。
- 治法:祛風解毒,活血通絡。
- 方藥:換肌散(白花蛇、烏梢蛇、防風、天麻)合桃紅四物湯。
外治法
- 滲液多者:以黃連膏或青黛散外敷,清熱燥濕。
- 潰瘍腐穢:先用九一丹提膿祛腐,後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
- 久不收口:可配合灸法,取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溫通氣血。
漏蹄風屬頑疾,病程纏綿,治療需內外兼顧,尤重辨證施治。古籍《解圍元藪》記載此症與麻風相關,故臨床亦需詳察整體證候,以防誤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