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五色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五色下
病證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指婦人經漏不止,且下血雜見五色(青、赤、黃、白、黑),屬五臟虛損所致之證候。此病與「經漏」相關,然其特徵在於下血顏色駁雜,反映臟腑氣血失調,病情較為複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五色對應五臟:青色屬肝,赤色屬心,黃色屬脾,白色屬肺,黑色屬腎。若五臟虛損,氣血失攝,則衝任不固,經血非時而下,且因臟氣偏衰,血中雜見相應之色。如肝血不足,血中見青;心火虛衰,血中夾赤;脾虛失統,血色泛黃;肺氣虧虛,血中帶白;腎精耗損,血現暗黑。此證多因久病體虛、勞倦過度,或情志內傷,導致臟腑功能衰退,氣血生化無源,統攝無權而成。
臨床表現
患者經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血色混雜,或青赤相兼,或黃白間雜,甚或暗黑夾雜,質地或稀或稠,常伴隨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悸、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舌象多淡胖或黯淡,脈沉細弱,或見芤脈、濡脈等虛脈之候。
辨證要點
- 辨五色與臟腑關係:觀察下血主色,輔以全身症狀,判斷何臟虛損為主。如血色青暗,兼見脅痛目澀,多責之肝;血色淡紅,心悸怔忡,則重心虛。
- 察氣血盛衰:經漏日久,必耗氣傷血,需辨明氣虛、血虛或氣血兩虛之偏重。
- 審兼夾病邪:雖以虛為主,但久漏可兼瘀、濕等實邪,如血色紫暗夾塊,或質黏膩,需結合舌脈細辨。
相關典籍延伸
《婦人大全良方》進一步闡述,漏下五色乃「衝任虛寒,胞絡損傷」所致,強調溫補固攝之法;《醫宗金鑑》則指出,此證若見「形瘦陰虧」,需滋腎填精,忌用辛燥。歷代醫家多從調補五臟、固衝止漏立法,並根據五色偏重,酌加引經之藥,如青色加柴胡、香附疏肝,黑色入杜仲、續斷益腎等。
此證屬婦科頑疾,需長期調治,臨床須結合四診,細審病機,方能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