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下白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下白候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屬婦科經帶病範疇。指婦女行經期間,經血非時而下,且夾雜白色黏液或分泌物,其病機多與肺臟虛損、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肺臟虛損:肺主氣,司宣發肅降,若肺氣不足,則衛外不固,津液失於輸布,下滲為白濁,與經血相混而成漏下白候。
  2. 脾虛濕盛: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濕濁下注胞宮,與經血相雜,亦可見白帶夾血。
  3. 衝任不固: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若衝任虛損,統攝無權,則經血非時而下,兼帶脈失約而見白濁。

臨床表現

  • 經血淋漓不斷,色淡或暗紅,夾雜白色黏液或如涕如唾之分泌物。
  • 或伴氣短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膩等肺脾氣虛之象。

鑑別診斷
需與「崩漏」、「帶下病」相區別:

  • 崩漏:以經血暴下或淋漓不盡為主,未必夾雜白濁。
  • 帶下病:以陰道分泌物異常為特徵,通常無經血非時而下之症。

治法
以「補肺健脾、固攝衝任」為原則,臨床常用方劑如: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益氣升提,適用於脾虛氣陷者。
  •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健脾化濕,適用於脾虛濕盛者。
  • 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潤肺益陰,適用於肺陰虧虛者。

古籍考證
《諸病源候論》指出:「漏下白候,由肺臟虛損,津液不藏,故血與白俱下。」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傅青主等,進一步闡明其與氣血、衝任之關係,強調調補臟腑為治本之策。

此證屬經帶同病,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