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下不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下不止

病證名,首見於《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屬婦科常見病症,亦稱「經漏」,指婦女非行經期間陰道持續出血,量少淋漓,日久不止之證。此病與「崩中」相對,崩中為出血量多勢急,漏下則為出血量少綿延,二者合稱「崩漏」。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下不止多與衝任二脈失調、臟腑氣血虧損相關,主要病機如下:

  1. 脾虛不攝:脾主統血,若脾氣虛弱,統攝無權,則血不循經而外溢。
  2. 腎氣不足: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腎陽虛則衝任不固,腎陰虛則虛火擾動血室,皆可致漏下。
  3. 血熱妄行:素體陽盛,或情志化火,熱擾衝任,迫血妄行。
  4. 瘀血內阻:經產之餘瘀未淨,或氣滯血瘀,阻滯胞脈,新血不得歸經而外溢。

臨床表現

  • 陰道出血淋漓不斷,量少色淡或暗紅,時有時無。
  • 或伴腰膝酸軟(腎虛)、神疲乏力(脾虛)、小腹隱痛(血瘀)、心煩口乾(血熱)等兼證。

辨證分型

  1. 脾虛型:出血色淡質稀,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2. 腎陽虛型:出血清冷,畏寒肢冷,脈沉遲。
  3. 腎陰虛型:出血色紅質稠,潮熱盜汗,舌紅少苔。
  4. 血熱型:出血深紅黏稠,心煩口渴,脈數。
  5. 血瘀型:出血暗紫有塊,小腹刺痛拒按,舌紫黯。

治療原則

以「塞流、澄源、復舊」為綱,根據證型施治:

  • 塞流(止血):急則治標,選用炭類藥(如茜草炭、地榆炭)或收澀藥(如煅龍骨、海螵蛸)。
  • 澄源(治本):脾虛者補氣攝血(舉元煎),腎虛者溫陽或滋陰(右歸丸、左歸丸),血熱者清熱涼血(清熱固經湯),血瘀者化瘀止血(逐瘀止崩湯)。
  • 復舊(調理):善後以調補肝腎、健脾養血為主,如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等。

古籍記載

《金匱要略》提及:「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強調癥積(如子宮肌瘤)亦可致漏下,需辨病與辨證結合。《婦人大全良方》進一步闡述崩漏分型,為後世辨治奠定基礎。

此症與現代醫學「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等疾病相關,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以恢復衝任氣血平衡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