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下赤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下赤候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屬婦科經漏病症之一。其特徵為經血非時而下,血色偏赤,淋灕難止,多因心經虛損,或兼熱邪擾動衝任所致。

病因病機

  1. 心經虛損:心主血脈,若心氣不足,血失統攝,則下溢為漏。心陰虧虛者,虛熱內生,灼傷血絡,亦可致經血色赤。
  2. 熱擾衝任:素體陽盛,或情志化火,熱伏衝任,迫血妄行,發為赤漏。此類患者多見血色深紅、質稠,伴心煩口乾等症。
  3. 氣血失和:勞倦傷脾,氣虛不攝;或肝鬱血瘀,瘀久化熱,皆可致經血異常。

證候特點

  • 主症:經血非時而下,量少淋灕,持續難止,血色偏赤或鮮紅。
  • 兼症:或見心悸怔忡(心虛證)、煩熱盜汗(陰虛證),或口苦脈數(實熱證)。

相關鑑別

  • 經漏:泛指經血淋瀉,涵蓋漏下赤候,但未特指血色。若血色淡紅質稀,多屬氣虛;色紫暗夾塊,則常見於血瘀。
  • 崩漏:出血量多勢急為崩,量少持續為漏,兩者病機相通,然輕重有別。

典籍溯源
《諸病源候論》指出:「漏下赤候,由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所致。」後世如《婦人大全良方》進一步闡述心脾兩虛與赤漏之關聯,強調「心脾統血失司,則下血不止」。

附:相關名詞

  • 衝任不固:衝任二脈虧虛,統攝無權,常見於漏下、滑胎等症。
  • 陰虛血熱:陰液不足,虛火內熾,迫血外溢,多見經期提前、色紅量多。

(按:本條可參見「經漏」「崩漏」等條目,以明辨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