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下黑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下黑候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屬婦科經漏病證之一。其主症為經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且下血中夾雜黑色液體或血塊,色澤晦暗,質地或稠或稀,多伴隨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腎虛見症。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腎氣虛損,衝任不固所致。腎主藏精,司封藏,若素體腎虛,或房勞過度、久病耗傷,致腎氣虧虛,封藏失職,衝任失調,經血失於固攝,則見漏下不止;腎陽不足,陰寒內生,血行遲滯,瘀阻胞宮,故經血色黑;若兼陰虛內熱,熱灼血絡,亦可致血瘀而色暗。此外,肝鬱氣滯、寒客胞宮等亦可加重瘀血內停,使經色轉黑。

辨證要點

  1. 經血色質:漏下血色暗黑,或夾雜黑色血塊,質地黏稠或清稀。
  2. 全身症狀:常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腎陽虛),或五心煩熱、咽乾口燥(腎陰虛),舌質淡黯或紅絳,脈沉細或細數。
  3. 病程特點:病程纏綿,時發時止,遇勞加重。

治療原則
補腎固衝為主,兼以調血止漏

  • 腎陽虛者:溫腎助陽,固衝止血,方選右歸丸加減,或固衝湯配合艾葉、炮薑等溫經之品。
  • 腎陰虛者:滋陰清熱,涼血止血,可用左歸丸二至丸,佐以生地、茜草等。
  • 兼血瘀者:酌加化瘀止血藥,如蒲黃、五靈脂,但需防攻伐過度。

古籍參考
《諸病源候論》指出:「漏下黑者,是腎臟虛損,故令漏下而挾黑色也。」強調腎虛為本,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主張「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

相關病證鑑別

  • 經漏:泛指經血非時而下,量少淋漓,色紅或淡,未必夾黑,病機更廣。
  • 崩中:下血量多勢急,色鮮紅或紫紅,與漏下黑候之緩而色暗有別。

此證臨床需結合四診,細辨寒熱虛實,尤重腎氣之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