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下黃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下黃候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屬婦科經帶病範疇。指婦女經血漏下不止,且夾雜黃色液體排出之證候。其病機主要責之於脾虛氣陷,兼涉濕熱或氣血失調。

病因病機

  1. 脾虛失攝:脾主統血,若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則血失統攝,導致經血漏下;脾虛又易生濕,濕濁下注,與血相混,遂見黃色分泌物。
  2. 濕熱下注: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久則鬱而化熱,濕熱蘊結胞宮,灼傷血絡,故經血夾黃濁之物。
  3. 氣血兩虛:長期漏下耗傷氣血,氣虛則固攝無力,血虛則胞宮失養,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 經血淋漓不斷,色淡或暗紅,質稀或黏稠。
  • 分泌物夾雜黃色,或如米泔,或呈黃赤相兼。
  • 或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差、小腹墜脹等脾虛症狀。

鑑別診斷

  • 經漏:以經血非時而下為主,未必夾黃色分泌物。
  • 帶下病:以陰道分泌物異常為主,若帶下色黃質稠,屬濕熱下注,但未必合併經血漏下。

治法與方藥

  1. 健脾益氣,升陽舉陷:方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重用黃芪、白朮、升麻以固攝止漏。
  2.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若濕熱明顯,可選易黃湯(《傅青主女科》)合四妙丸,以黃柏、蒼朮、薏苡仁清利濕熱。
  3. 調和氣血:酌加阿膠、艾葉、烏賊骨等以養血止血。

古籍參考

  • 《諸病源候論》:「漏下黃候,此由脾虛損,不能制血,故漏下而兼黃液。」
  • 《婦人大全良方》強調「補脾為要」,佐以化濕之品。

此證需辨明虛實寒熱,脾虛為本,濕熱為標,臨證當標本兼顧,以恢復脾之統血功能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