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忿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忿怒

產後忿怒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首見於清代王實穎所著《廣嗣五種備要》。此證多因產後陰血虧虛,肝失所養,或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郁滯,甚則肝陽上亢,臨床表現為胸膈痞悶、煩躁易怒、情緒不寧等症狀。

病因病機

  1. 陰血虧虛:婦人分娩時失血過多,陰血驟虛,肝藏血不足,血不養肝,則肝氣失於條達,易致氣機郁滯。
  2. 情志失調:產後情緒波動,憂思過度,或外事觸動肝氣,致使肝郁化火,上擾心神,故見煩躁多怒。

證候特點

  • 主要症狀:胸脅脹滿、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睡眠不安。
  • 兼症:或見頭暈目眩、乳房脹痛,甚則惡露不暢。
  • 舌脈: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或弦細數。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養血疏肝為主,佐以調氣和血。清代醫家主張以生化湯加減,去桃仁之破血,加木香二分以行氣解郁,然不宜過用香附、烏藥、枳殼等辛燥理氣之品,以免耗傷氣血,反增滿悶。

辨證加減

  • 若肝郁化火明顯,可酌加牡丹皮、梔子以清肝瀉火。
  • 陰虛內熱者,加生地、麥冬滋陰涼血。
  • 兼有痰熱擾神,可配合溫膽湯化裁,以化痰安神。

中醫理論延伸
此證與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氣郁結則影響氣血運行,進一步可發展為產後郁證。治療時需注重調暢氣機,同時顧護產後氣血虛弱之本,避免過用辛散耗氣之藥。歷代醫家亦強調「產後宜溫」之原則,故疏肝解郁之餘,當兼顧溫養血氣,以助臟腑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