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下青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下青候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屬婦科經漏病證之一。其特徵為經血非時而下,且所下之血夾雜青色液體,或見經色偏青暗,質地稀薄,與尋常經漏之血色迥異。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肝虛損所致。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若肝血不足,或肝氣虛弱,疏泄失職,則血海不固,經血妄行;肝色青,其氣虛則青色外露,故經血夾青。此外,肝虛可累及衝任二脈,衝任失調,則下血不止。若兼寒邪內客,寒凝血瘀,亦可見經色青黑,然此屬實寒,與肝虛之本虛標實有別。

證候辨析
漏下青候須與其他經漏證相鑑別:

  1. 經漏:泛指非時下血,血色多紅或淡,無青色夾雜。
  2. 漏下黑候:經血夾黑色液體,多屬腎虛或血寒凝滯。
  3. 赤白漏下:經血夾白色黏液,常因濕熱下注或脾虛不攝。

治法探討
補肝養血、固衝止漏為主,可選:

  • 補肝湯(《醫學六要》)加減,重用當歸、白芍以養肝血;
  • 若兼氣虛,佐黃芪、白朮益氣攝血;
  • 若肝鬱化熱,見口苦脈弦,可佐炒梔子、丹皮清肝涼血。

古籍佐證
除《諸病源候論》外,《婦人大全良方》亦提及「肝藏血,虛則漏下不止」,強調肝與經漏之關聯;《景岳全書》則論及「青色屬肝,虛則真色見」,進一步闡釋經色發青之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