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腋
病名釋義
漏腋為中醫外科病名,指腋下因濕熱蘊結、氣血失和而致瘡漏濕瘍之症。其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書中載:「腋下常濕,仍臭生瘡,謂之漏腋。」此病以腋下長期潮濕、潰瘍滲液並伴穢臭為特徵,類似於現代醫學之「腋下淋巴結結核潰瘍」或慢性化膿性汗腺炎等疾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漏腋之發病與以下機理相關:
- 濕熱蘊蒸: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邪,濕熱之氣鬱於腋下經絡,久而化毒,腐肉成瘡。
- 氣血不和:情志不暢或勞倦內傷,致氣滯血瘀,經脈壅塞,腋下失於濡養,濕濁乘虛聚積。
- 正虛邪戀:素體氣血虧虛,衛外不固,濕毒難祛,瘡口久不斂合,形成漏管。
臨床表現
- 主症:腋下皮膚潮濕黏膩,甚則潰破流膿,瘡面晦暗,分泌物色黃濁或帶血,氣味腥臭。
- 兼症:或見局部紅腫熱痛,周邊淋巴結腫硬;日久不癒者,可伴體倦乏力、低熱盜汗等虛象。
辨證論治
內治法
- 濕熱壅滯證: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方選 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酌加蒲公英、連翹、薏苡仁。
- 氣血兩虛證:治當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方用 托裏消毒散(《外科正宗》)合 八珍湯(《正體類要》),佐以黃耆、皂角刺。
外治法
- 六物散(《諸病源候論》方):
組成:乾枸杞根、乾薔薇根、甘草各15克,胡粉、商陸根、滑石各3克。
製法:共研細末,以醋調勻成糊狀。
用法:塗敷患處,每日一換。此方具燥濕斂瘡、解毒殺蟲之效,適用於瘡面滲液腥臭者。 - 潰後收口:可選 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外敷,促進瘡口癒合。
古籍選錄
《外科啟玄·卷七》提及:「腋癰破潰成漏,多因肝脾二經濕熱下注。」強調肝經鬱火與脾虛濕盛為病本,治療需疏肝健脾並重。
現代對應與補充
中醫「漏腋」涵蓋部分腋下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淋巴結核(瘰癧潰後)、化膿性汗腺炎等。其病理特點與「癰疽」「漏瘡」相關,治療上除清熱祛濕外,需重視局部氣血通調,避免過用寒涼而致氣血凝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