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陰穴

定位與歸類
漏陰為經外奇穴,首載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定位於足內側,內踝尖直下五分(約0.5寸)處,微近動脈搏動處。其位置與腎經之照海穴相鄰,然屬不同穴系,專主婦科漏下之症。

主治功能

  1. 婦科血證:主治女子崩漏(非時下血,量多勢急)、經漏(淋漓不斷),以及赤白帶下(分泌物異常,色赤為熱,色白多寒濕)。
  2. 氣血虛損:配合四肢瘦削之症,多與脾腎兩虛、衝任不固相關,灸此穴可溫通經脈,固攝下元。

操作技法

  • 針刺:直刺0.3-0.5寸,得氣為度,手法宜平補平瀉。
  • 艾灸
    • 艾炷灸3-7壯,適用於虛寒性崩漏。
    • 艾條溫和灸5-15分鐘,可調理慢性帶下。

中醫理論闡釋
漏陰穴所在乃足少陰腎經所過,腎主封藏,與衝任二脈相繫。女子漏下多因腎氣不固、衝任失調,或濕熱下注所致。此穴近照海(腎經八脈交會穴),而專攻「漏」症,取其溫腎攝血、調和陰陽之效。

古籍佐證
《千金要方》明載:「女人漏下赤白,四肢瘦削,灸漏陰三十壯。」強調灸療壯數,反映古人重溫補之力以固脫。後世《類經圖翼》亦援引此說,列為婦科要穴。

配伍應用
臨床常配關元、三陰交以補益下焦;若帶下色黃黏稠,可加刺陰陵泉化濕熱。穴性偏溫,故血熱妄行者需斟酌手法。

(全文聚焦中醫學理與技法,未涉現代醫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