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漏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漏痔

漏痔為中醫病名,指肛漏(肛瘻)日久不癒,導致氣血虧虛、膿水淋漓不止之證。此病名首載於《瘡瘍經驗全書》卷七,其病機多因肛漏遷延失治,或患者正氣不足,致使瘻管潰爛難斂,膿血持續外滲。中醫認為,此類病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結核性肛瘻,或由普通肛漏惡化演變而成。

病因病機
漏痔的形成,多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肺腎陰虛、氣血兩虧所致。初期濕熱蘊結肛門,腐肉成膿,潰後成漏;若久病不癒,則耗傷氣血,正氣虛衰,瘻管難以收口,膿水清稀不止。此外,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或素體虛弱,亦會加速病情發展。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肛周瘻管反覆流膿,膿液稀薄,或夾雜血水,瘡口周圍皮色晦暗,久不收口。伴隨氣血虛弱之象,如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等。若陰虛火旺者,可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濕熱未清者,則局部紅腫疼痛,膿液黏稠。

治療原則
漏痔雖以外治為主,如手術切開或掛線療法,但中醫強調內外兼治,尤其重視術前術後調理。

  1. 內治
    • 氣血雙補:適用於氣血虛弱者,方選十全大補湯或托裏消毒散,以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 滋陰清熱:若屬陰虛火旺,可用青蒿鱉甲湯加減,養陰清虛熱。
    • 清利濕熱:濕熱未盡者,予萆薢滲濕湯或二妙丸加減,以清熱化濕。
  2. 外治
    • 瘻管切開或掛線後,以生肌玉紅膏外敷,促進瘡口癒合;若膿水多者,可先用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改用生肌散收口。

古籍參考
《外科正宗》提及:「漏瘡日久,元氣必虛,當先補托,次行針烙。」強調補益氣血為治漏之要;《醫宗金鑒》亦載,肛漏若見「膿水清稀,久不閉口」,需辨明虛實,虛者補之,實者泄之。

漏痔之治,重在辨證施治,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階段,靈活運用補虛、清熱、祛腐生肌等法,方能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