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露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露丹

病證名,屬小兒皮膚疾患,特徵為面部突發紅疹,色如胭脂,伴隨眼胞紅腫、夜間煩躁啼哭。此症多見於嬰兒出生後百日內至半歲左右,因體內伏熱外發所致。

病因病機
露丹之成因,主要為胎熱內蘊或外感風熱,伏於臟腑,鬱而化火,上攻頭面。《幼幼集成》記載:「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起時,面部呈現散在性水痘樣疹點,色微紅而不鮮豔,疹點分布不定;隨病情進展,熱毒蔓延至頸項,疹色轉為赤紅如丹砂,故稱「露丹」。

臨床表現

  1. 皮膚症狀:面部及頸項出現紅疹,初似水痘,後漸轉深紅,嚴重者疹色如朱砂。
  2. 全身症狀:眼胞紅腫、面黯無華,患兒夜間煩躁不安、啼哭不止。
  3. 病程特點:疹點出沒無定,熱勢起伏,反映伏熱內鬱之象。

治療原則
疏解伏熱 為主,選用清熱透表之方劑。傳統治法參考《證治準繩》三解散(組成常含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藥),酌加 薄荷燈心草 煎服,以輕清透泄熱毒。若熱毒偏盛,可配伍連翹、金銀花等增強清熱解毒之效;若兼夾風邪,則加防風、蟬蛻以疏風透疹。

鑑別診斷
露丹需與其他小兒發疹性疾病區分:

  • 赤遊丹:皮膚紅腫成片,邊緣清晰,多伴發熱。
  • 胎毒發丹:多見於新生兒,疹色紫紅,與母體胎熱相關。
  • 麻疹:疹點從頭面至軀幹漸次出現,伴咳嗽、目赤等肺衛症狀。

中醫理論延伸
露丹之「伏熱」概念,與 三焦氣化 相關。熱鬱上焦,燔灼血絡,故發為紅疹;夜間煩啼,則因熱擾心神,符合「陽入於陰則寐」失常之病機。治療上注重 透熱轉氣 ,使鬱熱從表而解,避免苦寒直折傷及小兒稚陰之體。

(註:本文所述治法與方藥,需依據具體證候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