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露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露珠

露珠為中醫產科學名詞,首見於《醫學入門》,用以描述妊娠初期胚胎之形態特徵。中醫理論認為,婦女受孕後,胎元隨月份漸長,其形質與生理特性亦隨之變化。懷孕一月時,胎元初凝,形質微小而澄澈,猶如晨露凝結於草木之端,故以「露珠」為喻。

此階段胎元屬「胚」之狀態,中醫稱之為「始胚」或「胎芽」,其形未固,精氣初聚,依賴母體衝任二脈所輸之氣血以養。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協調,方能使胎元穩固。《黃帝內經》提及「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強調婦女月經調和,胞宮氣血充盈,始能孕育胎元。此時胎象微弱,母體氣血稍有不足,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可能影響胎元發育。

歷代醫家對妊娠一月之生理變化多有闡述。《婦人良方》稱此時「陰陽相合,精血凝聚」;《景岳全書》則強調「胎氣初肇,貴在靜養」,反映古人對早期妊娠調護之重視。露珠之喻不僅形容其形,亦暗喻胎元此時期之脆弱,需謹慎調攝。

此外,中醫將妊娠全程分為「十月養胎」,每月對應不同經絡與臟腑之養護。懷孕一月屬足厥陰肝經所主,肝藏血,主疏泄,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故調暢情志、養肝血為此階段之要務。

露珠一詞,既體現中醫對生命起源之形象化描述,亦蘊含其對胎元發展階段之細膩觀察,為傳統婦科理論中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