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發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發熱
病證名,首載於《醫學綱目》,指婦女分娩後因多種病因引起的發熱症狀。中醫認為,產後氣血驟虛,營衛失調,易受外邪侵襲或內傷積滯,導致發熱。其病因病機可分為外感、血虛、血瘀、食滯及感染邪毒等,臨床需辨證論治。
病因與證治
-
外感發熱
- 病因:產後氣血虧虛,腠理不密,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
- 證候: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四肢酸楚,無汗或咳嗽流涕,舌淡紅,苔薄白,脈浮。
- 治法:養血祛風,解表散邪。
- 方藥:荊防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荊芥、防風)。若偏風熱,可加銀花、連翹。
-
血虛發熱
- 病因:產時失血過多,陰血耗傷,陰不制陽,虛熱內生。
- 證候:微熱自汗,頭暈心悸,面色蒼白,腹痛綿綿喜按,舌淡,脈細弱。
- 治法:補益氣血,調和營衛。
- 方藥: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若陰虛內熱明顯,見午後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宜滋陰清熱,方用一陰煎(生地黃、熟地黃、白芍、麥冬、甘草、知母、地骨皮)。
-
血瘀發熱
- 病因:惡露不暢,瘀血內阻,營衛失和,鬱而化熱。
- 證候:寒熱時作,惡露量少或不下,色紫暗夾塊,小腹脹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清熱。
- 方藥:生化湯(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甘草)加丹皮、益母草。若瘀久化熱,可加赤芍、蒲公英。
-
食滯發熱
- 病因:產後脾胃虛弱,過食肥甘,食積中焦,鬱而化熱。
- 證候:低熱不退,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納呆厭食,苔厚膩,脈滑。
- 治法: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 方藥: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加山楂、神麴、麥芽。
-
感染邪毒(產褥熱)
- 病因:產後胞宮空虛,邪毒直犯胞脈,正邪交爭,熱毒熾盛。
- 證候:高熱寒戰,腹痛拒按,惡露穢臭如敗醬,甚則神昏譫語,皮膚斑疹,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
-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 方藥:清熱解毒湯(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地骨皮、大青葉、益母草、赤芍、蒲黃)。若熱入營血,神昏譫語,可配合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以開竅醒神。
其他治法
若因胎盤、胎膜殘留或惡露瀦留導致感染,需配合西醫處置,如擴宮引流或清宮術,待熱退後再行調理。
中醫治療產後發熱,首重辨明虛實,外感者解表勿過汗,血虛者補益忌滋膩,血瘀者化瘀兼養血,食滯者消導勿傷正,邪毒者清解須及時,以達「扶正祛邪」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