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盧多遜>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盧多遜與《開寶本草》在中醫藥史上的貢獻
盧多遜(934-985年),五代至北宋初期著名官吏,歷任集賢校理、中書侍郎平章事、兵部尚書等職。其人不僅在政壇顯赫,更以博學多聞著稱,尤其對醫藥典籍的整理與編纂有重要貢獻。
《開寶本草》的編修背景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趙匡胤詔令翰林學士盧多遜、尚藥奉御劉翰等人,主持重修唐代《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因唐代本草歷經戰亂散佚,且藥物種類與臨床應用已有新發展,朝廷亟需一部權威藥典以規範醫藥。盧多遜憑其學識與組織能力,協同醫官、學者,歷時兩年完成《新評定本草》,後世稱《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的中醫藥學價值
- 藥物增補與分類
《開寶本草》共二十卷,收載藥物983種,較《唐本草》新增133種,如使君子、威靈仙等後世常用藥,並首次系統性區分「玉石」「草」「木」「人」「獸」等部類,奠定後世本草分類基礎。 - 考證與修正
針對前代本草中的名實混淆問題,盧多遜等人結合實物考察與文獻對照,修正藥材產地、性狀描述,如釐清黃精與鉤吻的差異,避免臨床誤用。 - 方劑與炮製記錄
書中詳載藥物炮製方法,如半夏需「湯洗七次去滑」,強調製藥工藝對藥效的影響,並附錄實用方劑,反映北宋初期的臨床經驗。
盧多遜的跨領域影響
盧多遜雖非專職醫家,但其主持編修《開寶本草》,展現了宋代文官參與科學典籍編纂的特色。此書不僅成為官方藥學標準,更影響後世《嘉祐本草》《證類本草》的編撰,是中醫藥學承先啟後的關鍵文獻。
小結
盧多遜以其政學雙棲的背景,推動《開寶本草》的成書,強化了中藥學的系統性與實用性。該書對藥物學、方劑學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亦體現了宋代醫藥文化中「儒醫互通」的時代特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