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盧復>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盧復醫學思想與貢獻探微

生平與學術淵源

盧復(約1575-1630),字不遠,號芷園,明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士。早年習儒,弱冠之年轉攻醫道,與繆希雍、王紹隆等當世名醫交遊甚密,並融會佛教大乘禪理於醫術之中,形成獨特之醫學體系。其學術特質兼攝儒釋醫三家精髓,尤以「醫種」概念闡發醫學傳承之道,影響後世深遠。

主要醫學著作

盧氏畢生著述宏富,其代表作《醫種子》乃集成式醫典,由五部專著合纂而成:

  1. 《芷園覆余》
    闡發《內經》、《傷寒》奧旨,結合臨證心得,提出「醫理如禪理,貴在直指本原」之觀點,將佛教「緣起性空」思想與臟腑氣化理論相貫通。
  2. 《芷園臆草題藥》
    專論本草藥性,強調「藥性即佛性」,以「四氣五味」配「四大種性」,創「藥物歸經十二部」之說,為明代藥物歸經理論重要發展。
  3. 《芷園臆草勘方》
    收錄驗方三百餘首,每方皆註明「君臣佐使」之禪理比附,如謂「君藥如菩提心,臣藥如六度行」,體現其「以禪解方」之特色。
  4. 《芷園臆草存案》
    載錄臨證醫案百餘則,病機分析多引《楞嚴經》「七大」之說,診治尤重「調和陰陽如調息觀心」,為明代禪醫結合之典型範例。
  5. 《芷園日記》
    記錄日常診療所悟,提出「醫者意也,意通則法活」的直觀診法,影響後世「意醫」流派發展。

此叢書另名《芷園臆草》,亦有學者稱其為《芷園醫種》,實為明代少見涵蓋醫經、醫論、醫方、醫案之綜合性醫學全集。

《神農本草經》輯佚之功

盧復耗時十四寒暑,廣搜博採,終成《神農本草經》輯復本,為現存最早之《本經》輯佚著作。其輯本特點有三:

  • 以《證類本草》白字文字為基礎,參校《太平御覽》等類書
  • 首創「三品分類法」與「自然屬性分類法」並行之體例
  • 每藥附「芷園按語」,結合禪理闡發藥物「體、性、用」關係

此輯本雖經清代孫星衍等增補,然其開創性體例與佛醫互證之註解方式,仍為本草文獻學重要里程碑。

學術思想特色

1. 醫禪一體論

提出「醫道即佛道,治病即治心」核心觀點,將「五蘊」理論與「五臟藏神」說相結合,認為「色蘊病在肝,受蘊病在心,想蘊病在脾,行蘊病在肺,識蘊病在腎」,開創情志病機新詮釋。

2. 醫種傳承觀

以「種子」喻醫道傳承,強調「醫種八要」:

  • 明經(《內》《難》根基)
  • 識藥(本性明覺)
  • 達方(君臣圓融)
  • 知變(隨緣應機)
  • 觀心(病本參究)
  • 忘形(離相施治)
  • 合道(醫禪不二)
  • 傳燈(續佛慧命)

此說直接影響其子盧子頤撰寫《本草乘雅半偈》,書中多處引用盧復「藥物四性配四大」等獨特理論。

3. 診法創新

發展「望神十法」,將佛教「相好」觀念融入診斷:

  • 觀眼神如鏡水月
  • 察面色若霞雲變
  • 辨舌苔似地苔生
  • 審氣息類風輪轉

強調「病相如幻,醫者當離相而觀其性」,突破傳統四診框架。

歷史地位與影響

盧復醫學體系標誌著明代「禪醫流派」之成熟,其特點在於:

  • 建立完整的佛醫理論對應系統
  • 開創「以禪解經」的經典詮釋模式
  • 推動「意醫」診法發展

清代《浙江通志·藝文志》評其「以禪理發醫奧,別開生面」,近世章太炎更謂「芷園之學,實開喻嘉言《醫門法律》之先聲」。其學說雖帶有鮮明宗教色彩,然於中醫理論多元發展史上,無疑佔據重要一席。